“大軍出征之後,汝等緊守城池、安撫百姓,一切事務聽孔明先生吩咐,任何人不許疏於職守!”
……………………
宛城外-校軍場,一場出征儀式正在進行中,劉備身披黃金甲、腰懸雙股劍,在謀士徐庶的陪伴之下,正在與眾人一一告彆,孔明帶領留守官員,送上了一碗出征酒,恭祝大軍早日凱旋!
趙雲坐騎白龍馬,手持亮銀槍,帶領著兩萬鐵甲軍,列陣於校軍場上,旌旗飄擺、鼓號齊鳴,準備出征江夏郡!
關羽則領著一萬人馬,前往宛城北部鎮守了,以免劉備統軍出征、後方空虛之際,再讓曹軍鑽了空子!
有人不禁要問了,諸葛亮算無遺策、乃是數一數二的謀士,劉備為何沒帶他一起出征,反而讓徐庶跟隨左右呢,是對諸葛亮不信任,還是擔心他經驗不足?
答案就在諸葛亮身上,腹有良謀、算無遺策,戰略眼光極為優秀,如果做個對比的話,他就像漢初三傑之一-蕭何,善於鎮國家、撫百姓、不絕糧道--是一位丞相之才!
相比之下,徐庶更像漢初三傑之一-張良,精通兵略、敢出狠招,是一個優秀的軍事參謀,故而劉備統軍出征,才會把他帶在身邊,彆看大耳賊文不成、武不就,看人的眼光卻是一流!
當然了,劉備最為需要的人,還是一位連百萬之眾、攻必取、戰必勝的韓信,可惜關羽、張飛、趙雲……勇武有餘、謀略不足,隻是衝鋒陷陣之將,不是獨當一麵之帥!
出征儀式之後,大軍一路向南推進,五天後到了邊界處,張飛領一萬人馬駐紮於此,還擊退了數次亂民衝擊,聽聞兄長的隊伍到了,連忙帶人出營迎接,兄弟間自有一番親熱!
又過了兩天,劉琦的三萬人也到了,雙方合軍一處,兵力達到六萬,南北聯營二十餘裡,對江夏郡形成泰山壓頂之勢!
“侄兒見過叔父大人-身體康健,福壽綿長!”
“賢侄一表人才、果然是少年豪傑,此番討伐江夏郡亂民,莫要辜負兄長的期望,日後方能擔負大任呀!”
“小侄年少無知,這次討伐亂民之戰,還請叔父主持大局,小侄必然俯首聽命,至於擔任大事,更是想也不敢想!”
“家有長子,國有儲君,此乃我劉氏之家法,數百年不變的鐵律,賢侄既為長子,理應為父分憂,若有奸佞之徒為禍,叔父自當統軍討之!”
……………………………………
雙方見麵之後,劉琦翻身下馬、倒頭就拜,禮儀非常的周到,這位大公子的容貌、性格,都很像他的父親劉表,也就是容貌英俊、優柔寡斷,雖然沒有大魄力,卻也不乏小聰明!
因為爭奪繼承權之事,劉琦不被後母蔡氏待見,好幾次差點遭了毒手,一直想尋求外援,而劉備威望頗高、掌握重兵,又是同宗的叔父,就是最好的人選了,故而見麵行禮之時,以言語相試探之!
劉備也在圖謀荊州,而劉琦、劉琮兄弟之爭,就是最好的切入點了,隻等劉表駕鶴西歸了,荊襄集團群龍無首,自己來個‘以叔輔侄’,就能控製軍政大權了!
大耳賊城府極深,野心一點也沒外露,反而表現的很熱情,一個勁的誇獎著劉琦,願意為他保駕護航,無論怎麼來看,都是一位仁慈的叔父呢!
劉琦畢竟年少,那知道人心險惡呢,被大耳賊一陣的忽悠,以為找到一座大靠山,感動的涕淚橫流,把攜帶來的軍械、糧草、戰馬、黃金……如數的交割了,還把中軍帳合並一起,共同指揮討伐之戰!
一番言語感謝之後,劉備接受了軍械、糧草、戰馬,卻把五萬斤黃金,全賞賜給了荊州將士,用來收買人心之用,將士們受了巨大好處,自然稱讚劉皇叔仁義了!
接下來,中軍帳大擺酒宴,劉備、劉琦並肩而坐,一麵談笑風生,敘述叔侄之情;一麵討論軍機,商議如何平定民變!
正在商議之間,遊騎兵傳回一條軍情,江東之主-孫權,統領著五萬人馬,以‘防備亂賊、保境安民’為借口,沿著長江逆流而上,駐紮到夏口城了!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