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無彈窗,更新快,免費閱讀!
建安十年-秋,十月初二日,天氣晴朗、豔陽高照,漢水兩岸的稻穀成熟了,散發出陣陣稻香味--隨風飄蕩、沁人肺腑!
佛曉時分,東方泛白,襄陽城的百姓紛紛走出家門,既有青壯男子、也有老弱婦孺,全都穿著粗布衣裳,拿著口袋、繩索、扁擔……彙聚到城門附近!
“吃飽喝足,有勁乾活,這次能有多少收成,就看大家的本領了,勤快的衣食無憂,懶惰的活該喝西北風!”
“工具一人一件,排好隊伍、按序領取,而後由裡正、亭長領路,前往劃好的地方,誰也不許爭搶!”
………………
襄陽城四門內,擺開了極大陣勢,一邊是‘全副武裝’的火頭軍,發放著米餅、乾菜、肉羹……味道又鹹又油膩,雖不是什麼美食,卻適合乾重活的人享用,因此百姓們狼吞虎咽、吃的格外香甜。
另一邊是墨家子弟們,向吃飽喝足的百姓們,發放一把把新製的鐮刀,旁邊還有大部件,鋸齒、葉片、杠杆、轉軸……不知做什麼用?
華夏是一個農耕民族,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就有了鏟、耒、鋤,刀、鐮各種工具,因為技術比較落後,工具都是木製、骨製、石製,使用起來既費力、又容易破損!
商、周出現了青銅農具,種類有锛、臿、斧、鏟、耨、鐮、犁……到了秦漢時期,冶鐵業開始興起了,鐵製農具逐漸取代了、笨重不堪的青銅農具!
不過嗎,漢代冶煉技術不成熟,出產的鐵十分有限,加之諸侯爭霸、戰亂頻繁,鋼鐵大都打製盔甲、兵刃了,用於農業的少之又少,根本無法滿足需求!
無奈之下,百姓們隻能退而求其次,使用‘鐵刃木心’的農具,在田地間辛苦勞作,而那些偏遠的山村中,還有人使用青銅、木製農具,戰爭高於生產,人類何其悲哀!
墨家子弟發放的鐮刀,都是用純鐵打製的,而且火候十足、刃口極佳,彆說收割稻穀了,就是人頭也砍的下來!
樣式也做了調整,鐮體猶如月牙狀,直刃變成了彎刃,後部則加重了份量,再配上輕盈的木柄,使用起來非常順手!
“老漢種了一輩子田,從未用過如此順手的農具,這是何人發明的,有大恩於黎民百姓呀!”
“螺祖養蠶、倉吉造字、蔡倫造紙……能夠改良農具的,絕不是凡夫俗子,問問這些墨家學子吧!”
………………
手持精致的農具,百姓們無不欣喜,有人頻頻擦拭、愛如珍寶,有人議論紛紛、四處打探,最後從墨家子弟口中得知,改良了農具的能人,正是當今大司馬大人!
蕭逸穿越之前,是在農村中長大的,雖然本身不會農活(人太懶了,不願意下地,故而努力讀書,可惜學無所成),卻見過父母輩辛勤耕種,也認識不少的農具呢!
在改良鐮刀之餘,他還畫了不少圖紙,讓墨家子弟們打製出來,有破土用的耙子、有脫粒用的梿枷……還有用水力轉動的磨盤呢,對於種植水稻的百姓來說,簡直是一場技術革命!
厥初生民,時維薑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
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
載生載育,時維後稷…………
準備就緒之後,在襄陽太守-文聘帶領下,百姓們跪倒在地,吟唱著《詩經-民生》,歌頌農耕之祖後稷,祈求五穀豐登、倉秉皆滿!
後稷是帝嚳之子,生而不凡、少有大誌,喜歡收集野生植物種子,並摸索出了一套因地製宜、適時播種的方法,傳授給部落百姓們,因此被尊為‘農耕之祖!’
另外嗎,後稷做過帝堯的農官,幫助大禹治過洪水,還是周部落的祖先呢,關於他的曆史故事,最為民間農夫們津津樂道了!
“搶糧!--搶糧!--搶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