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無彈窗,更新快,免費閱讀!
看過《治國十策》之後,曹操把之遞給程昱、毛玠、蔣濟、滿寵……這些文武重臣,自己則閉目沉思起來,可傳閱一圈下來,除了更沉重的呼吸聲,大家還是一言不發!
憑心而論,蕭逸的《治國十策》--目光長遠、麵麵俱到,的確是安民、富國、強兵的好辦法,可真要執行起來,難度不是一般的大。
首先,就是裁兵問題,天下大亂以來,諸侯征戰不斷,大家都在招兵買馬、拚命的擴充實力,就說曹營集團內部吧,曹操有虎豹騎,蕭逸有玄甲軍,其餘的將領們,也有各自的部曲人馬!
兵馬乃為將之本,也是榮華富貴的保障,裁減這些將領的兵馬,就跟要他們性命一樣,若是激起了兵變,如何來收場呢?
其次是錢糧問題,中原百姓疲憊不堪,減免一年的田賦、勞役,的確可以安穩人心,進而迅速平息民變!
可國庫中空空如野,再沒了一年的田賦收入,如何給百官發俸祿、如何養著幾十萬兵馬、又如何救濟災民百姓?
翻開史書看一看,不乏有這種事情,執政者製定完美策略,想要江山圖誌、國富民安,可真的執行起來呢,效果恰恰的相反,弄的是民不聊生,最典型就是王莽……
西漢末年,朝廷政治腐敗,權貴奢華無度,豪強地主大量兼並土地,使得百姓們流離失所、生活困苦,出現了嚴重社會動蕩!
王莽篡漢之後,為了緩和社會矛盾,推行了一係列新政策:恢複古代井田製,重新分配了土地;釋放官私奴婢,嚴禁人口買賣;還改革幣製、官製、稅製……把鐵、酒、鹽收歸國有,增加國庫收入!
這些政策都是利國利民的,可推行的方法、順序、時間不對,又太操之過急了,結果適得其反,進一步加劇了社會動蕩,百姓生活更加貧苦,最後爆發農民起義,新莽政權八年而亡!
“大司馬有衛青、霍去病之勇烈,亦有呂望、張良之謀略,可惜人無完人呀,在治國理政上麵,就實在差強人意了!”
“治大國如烹小鮮,不能火疾,不能火小,更不能頻繁的翻動,若讓大司馬執掌國政,恐怕鐵鍋都能捅個大窟窿!”
……………………
文武重臣嘴上沒說什麼,心中都在拚命搖頭,對於《治國十策》、以及蕭逸的執政能力,都產生了嚴重懷疑!
蕭逸有過安撫饑民、治理蝗災、斬殺貪官的記錄,也都做的還不錯,那些隻是地方事務,無法與國家大政相提並論的。
換而言之,他們認為蕭逸軍事滿分、謀略滿分,政治隻有六分,如果做行政官員,一個州牧就是極限了,沒有掌握全盤的能力!
麵對眾人懷疑的目光,蕭逸笑而不語,國家大政上的事情,往往差之毫厘、失之千裡,最後誰對誰錯嗎,還要用實踐來證明!
裁兵難、免稅難,可二者加在一起,也沒有‘罪己令’為難,那才是《治國十策》裡麵,最難通過的一關!
南征失敗,民變四起,曹營集團風雨飄搖,歸根結底是曹操的問題,他太急於統一天下了,結果輕率的揮師南下,加上用人失當、謀略失智、進退失序,這才遭受一連串慘敗!
不可否認,曹操是個有擔當的人,以往遇到了失敗,從不諉過於他人,而是承認自己用錯計、想錯事、或者殺錯人!
可他承認錯誤之時,都是在內部軍政會議上,隻有少數重臣知道,而大家出言安慰之後,絕不會向外透露一個字,以免影響丞相大人的威望,進而給自己引來大禍,因為奸雄性格太複雜,胸襟雖大、心眼卻小!
蕭逸的《治國十策》則不然了,頒布‘罪己令’,明發各州郡,這等於讓曹操向天下人,承認自己犯的錯誤,等於用鞋底子抽自己的臉呀?
在坐的都是男人,最明白男人的心理,可以不要官、可以不要錢,唯獨不能不要臉麵,誰敢打我的臉,我就要誰的命!
伍子胥、白起、李牧……皆是忠臣良將,卻全都人頭落地了,就是因為他們性格剛烈,觸動了上位者的尊嚴,結果把小命玩沒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呼!--呼!呼!”
曹操麵沉如水、呼吸急促,右手五指不斷摩擦,幾次摸到了倚天劍,又無奈的收了回來,他真的動了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