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劉備大聚文武,認真商議一下,用什麼稱號最合適,沒想一番商議下來,竟出現好幾種意見:
蔣琬、董允、費禕等人認為,劉備霸業起於荊襄,理應稱‘荊王’,或者‘楚王’,而且王國建立以後,最好定都於江陵城,那裡人口眾多、物產豐富,又有長江天險可依靠,最合適作為都城了!
吳懿、吳蘭、李恢等人則認為,劉備在蜀郡稱王,理應自稱‘蜀王’,或者‘巴蜀王’,成都如今殘破不堪,可以暫時定都江州城,待到成都城修複之後,再把都城遷移回來,而且巴蜀有山川之險,安全上更勝荊州許多!
“楚乃春秋大國,幅員數千裡,帶甲百餘萬,主公自稱楚王,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此言未必吧,楚國雖是強國,終究為秦人所滅,遠不如蜀國更吉利,必能國運長久!”
“楚為秦所滅,蜀國又滅於誰手,主公不如稱秦王算了。”
“暴秦滅,大漢興,主公身為大漢宗親,豈能自稱秦王?”
…………
“諸位稍安勿躁,其實稱中山王也不錯!”
“閉嘴!”
雙方各不相讓,爭論的極為激烈,而且越扯越遠,把先秦兩漢、三皇五帝都扯出來了,可誰也沒說服誰,還差一點動手打起來了!
明眼人看的清楚,雙方看似辯論國號,其實另有深意,凡是建議劉備稱楚王的,都是荊襄籍官員;而建議稱蜀王者,都是巴蜀籍官員,而都城在誰的家鄉,誰就是地頭蛇了,強龍也得讓上三分!
爭名為假,奪利是真,而通過這件事情,也暴露出劉備集團一個大問題,荊、益相爭,內部不和,而內部有矛盾的集團,距離失敗也就不遠了。
與此同時,有官員提出第三種建議,劉備乃中山靖王以後,最好是繼承祖業,仍以‘中山王’為號,也算是名正言順,有法可尋!
楚王、蜀王、中山王,三個王號擺在了劉備麵前,究竟選那一個好呢?
“諸位不必爭論,此事容本皇叔思之,必有一個決斷的!”
“主公英明,必有高見!”
劉備揮揮手,製止了群臣的爭吵,又閉目沉思了一會兒,終於做出了決斷……三個全都不能用,原因則比較複雜了:
曆史上,中山靖王-劉勝有名好色,共有一百多個兒子,數十個女兒,後代更是不計其數,而且開枝散葉、分布四方,根本沒有譜係可查的!
劉備自稱中山靖王之後,其實是扯虎皮、做大旗,要一個漢室宗親的名分,獲得有利的政治地位,至於是不是劉勝後代,恐怕劉備自己也不清楚!
稱王建國之後,是要追諡列祖列宗的,也要修訂家族譜係,如果追來追去,沒追到中山王-劉勝的身上,豈不讓天下人恥笑嗎?
另外嗎,中山郡位於冀州北部,恰好是魏國的領土,劉備自稱中山王,豈不變成了曹魏臣民,故而這個稱號不可取!
蜀王、楚王也不行,地域性太強了,劉備雄心壯誌,要的是一統天下,豈能偏安一隅呢?
而且荊襄、巴蜀兩地官員相爭,無論聽了那一方的,都會得罪另一方,進而加劇集團內部分裂,這也是劉備不想看到的!
因此思來想去,劉備力排眾議,自己想了個稱號--漢中王!
一則,劉備儘得益州諸郡,唯有漢中郡在曹軍手中,以此作為自己的稱號,就是要告訴天下人,自己一定打敗曹軍,奪取漢中之地!
二則,當年項羽分封天下,封劉邦為漢王,後又自稱漢帝,開創了大漢四百年江山!
劉備本想自稱漢王,又有僭越之嫌,於是改稱漢中王,以證明自己是高祖子孫、漢室正統!
至於都城嗎,等戰事結束再商議吧,如果打贏這一仗,南鄭、長安、許昌隨意挑選,如果打輸了嗎……國家都不存在了,還選國都何用?
“主公乃大漢皇叔、帝室貴胄,稱漢中王最合適不過了!”
“臣等參拜漢中王--千歲、千歲、千千歲!”
…………
“嗬嗬,諸位卿家免禮、平身!”
劉備做出決定了,誰還敢再反對呢,群臣紛紛表示讚成,這個稱號起的好、起的妙、起的呱呱叫!
有一些臉皮厚的,還提前跪地行禮、口呼千歲,而劉備的臉皮更厚,也就坦然端坐受禮,儼然以王者自居了!
又找來一些精通曆法、堪輿的官員,測算黃道吉日,尋找風水寶地!
最後做出決定,定於建安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在成都西部四十裡龍泉山-雲頂峰上,祭祀天地,建國稱王!
而在稱王的前五天,為了拉攏巴蜀士族,劉備舉行了隆重婚禮,迎娶吳氏女為平妻,稱之吳夫人,或者莧夫人!
又做新郎、又要稱王,昔日的織席販履小兒,算是走上了人生巔峰!
不過有句老話說的好:巔峰過後,也就是下坡路了!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