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無彈窗,更新快,免費閱讀!
最合適的掛帥人選,自然非蕭逸莫屬了,出道二十多年以來,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指揮大軍作戰的經驗極為豐富,應付眼前的危局綽綽有餘!
最不適合掛帥的人選,同樣也是蕭逸,權傾天下,功高震主,如果讓他再立下新的戰功,實力進一步增強,誰還能製約住蕭氏呢?
曹丕思前想後,還是希望派一位宗族將領出征,牢牢掌控住兵權,以此來製約蕭氏、士族兩大集團,確保大魏江山永固,可是派誰為好呢?
第一代宗族將領裡麵,曹仁、夏侯惇、夏侯淵都已經作古了,隻剩下一個曹洪,因為當初站錯了隊,大魏建國之後倍受冷遇,僅封一個有職無權的征東將軍,以至於抑鬱成疾,據說病的連床都下不來了。
就算曹丕肯放下成見,重新起用這位族叔大人,隻怕曹洪也無力征戰沙場了,至於二代宗族將領裡麵嗎,可托重任者甚少啊!
“文烈、子丹兩位將軍,蜀漢犯我疆土,前方戰局吃緊,對此你們有何看法啊?”
曹丕的目光落在了曹休、曹真兩人身上,一個是大將軍,一個是驃騎將軍,其地位等同三公,領兵出征也是責無旁貸的。
更重要的是,這兩個人不僅是宗族將領,還很早就投靠自己了,幫著爭奪世子之位、繼位大魏王、又篡漢稱帝,政治上非常可靠,至於兩人的能力嗎……
“如今國家有難,為將者責無旁貸,臣等願為陛下赴死,統兵出征荊州,與關羽決一死戰!”
曹休、曹真對視一眼,雙雙下跪請令出征,言語中卻有一股悲壯之意,因為他們有出征的勇氣、有赴死的決心,卻沒有獲勝的把握!
在二代宗族將領裡麵,他們的確是佼佼者,曹操活著的時候,也費了不少心血培養二人,想著留給兒子保駕護航之用,可是效果並不理想。
在曹營諸將裡麵,曹休、曹真隻能勉強算是二流將軍,戰功沒立下幾件,敗仗倒是吃了不少,尤其是建安九年的荊州爭奪戰,數次慘敗於劉備軍之手,折損了大量的兵馬!
要不是曹操有意袒護,兩人早就按照軍法斬首了,死罪得免,活罪難逃,兩人受罰當了幾個月馬夫,天天煮馬料、掃馬糞,幾乎成為軍中笑柄了。
大魏建國之後,曹丕大力提拔宗族將領,曹休加封大將軍,曹真加封驃騎將軍,以此製約蕭逸在軍中的影響力,那知道適得其反,此事引起了很多將領的不滿,暗中譏諷二人為:裙帶將軍、馬夫將軍!
曹丕也落個‘不辨賢愚,用人為親’的壞名聲,非但沒能控製住軍隊,反而讓異姓將領們更加離心離德,也更加傾向於蕭氏了。
曹休、曹真也想改變這種局麵,可惜遲遲無法成功,不是二人不夠努力,也不是二人貪生怕死,或者沒有進取心,而是有一些東西非人力可以改變的。
簡單來說,將領或許可以培養,帥才隻能是天生的,智慧、勇敢、狠辣、機敏、魄力……各種品質缺一不可,故而曆史長河之中,真正的帥才屈指可數:白起、王翦、韓信僅此而已,衛青、霍去病都難以位列其中!
將、帥的區彆在於,前者受人驅使,隻能衝鋒陷陣;後者則獨當一麵,號令百萬雄兵,且有克敵滅國之功!
曹休、曹真心中清楚,雖然他們的官爵很高,可是在軍中威望不足,根本無法號令那些驕兵悍將,再對上諸葛亮、關雲長這般厲害的對手,彆說沙場獲勝了,能活著逃回來就不錯了。
“兩位將軍忠勇可佳,不虧是朕的股肱之臣,很好、很好!”
曹丕笑著稱讚二人,心中卻是一片苦澀,也打消了派他們出征的打算,這是大魏開國第一戰,絕對不能打敗的,更不能敗在宗族將領手中!
另外嗎,曹休、曹真好歹是將才,留著還能牽製一下蕭逸,如果不幸戰死沙場的話,自己就更無可用之人了,那對曹家極為不利!
這可就難辦了,宗族將領或是老病纏身、或是能力不足,沒有一個挑得起重擔的,又靠誰來掛帥出征呢,難道非得上門求那個人嗎?
“老臣鬥膽啟奏陛下,眼前這種危機局麵,恐怕隻有太師大人出馬,才能夠轉危為安了。
太祖武皇帝臨終說過:太師是我大魏的周公、霍光,有擎天護駕之責任,如今邦國有了危難,陛下派太師大人出征,於公來說合情合理,於私亦是遵循孝道!
如果陛下不便下旨,老臣願意前往無愁侯府,好言安撫,化解矛盾,太師亦是深明大義之人,一定會為國家披掛上陣的,如此外患可解,內憂可除,陛下才能穩坐龍庭啊!”
……
進退兩難之時,程昱出來進諫了,身為開國元老重臣,他的話絕對有份量,也的確出於一片好心!
一麵搬出先帝遺令,給曹丕找台階下,一麵以言語暗示,派蕭逸出征的好處,以及不派蕭逸出征的隱患……
大魏帝國的百萬雄兵,起碼半數控製在蕭逸手中,彆人是調遣不動,也指揮不了的,就算皇帝下旨也沒有用,這些驕兵悍將隻認蕭逸的軍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