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樸仁惠手中的這本書竟然寫有目講僧,王陽一下來了興趣,想要看的再明白一點,於是把那本書要了過來,仔細翻看起來。
等王陽把書上關於目講僧這段記錄全部看完之後,忍不住搖了搖頭。
樸仁惠看著王陽,麵露疑惑,不知道他為什麼搖頭。
“這位目講僧前輩,一開始是陳友諒的部下,後來在陳友諒與朱元璋大戰爭奪天下的時候,發現了朱元璋的陰謀,於是勸說陳友諒不要盲目與朱元璋開戰,應該退避三舍暫時避開朱元璋大軍此刻的鋒芒。但陳友諒孤注一擲,根本不聽他的,貿然與朱元璋展開決戰,最終落敗,大勢已去。之後,這位目講僧就逃匿為僧,直到明初的時候,才因為他的風水堪輿之術,再起名聲。”
“但在你這本書中,卻說陳友諒打敗之後,目講僧就轉頭拜在朱元璋的手下,這一點是絕對錯誤的。”
“目講僧之所以被稱作目講僧,便是因為他在明處時候很有名的一句話:吾當以目講天下,故皆稱為目講僧。”
解釋了一下之後,王陽才把書還給了樸仁惠。
“那就是說,這裡的記載都是假的嗎”樸仁惠聽完之後,皺起了眉頭低頭看了下手中的書,似乎在懷疑自己還有沒有必要再看下去。
“那到也不全是。”
王陽想了想,卻覺得書裡雖然記載的跟曆史有很大誤區,倒也不能說沒有一點根據。
畢竟在曆史上,關於目講僧的記載實在是太少了。
書中所說,這目講僧受明祖陵改建的影響而最後被困死在京都,到也不是沒有一點根據。
在朱元璋一統天下之後,可以說是良弓藏、走狗烹,把許多跟著他一起打江山戰功赫赫的功臣都給打壓了下去。
這還不算,朱元璋更是生怕有人威脅到了他的江山,還做出了許多鞏固自己統治,收攬民心之舉。
就比如明祖陵這件事情,其實朱元璋自己也知道,那處祖墳根本不算是一個風水寶地,但是為了能夠鞏固自己君權天授的說法,他就找來了目講僧,專門由他來將明祖陵的風水進行了一番改造。
目講僧若是真的參與這件事情當中,那最後他要被困死在京都,也就應該是真的了。
至於為什麼,那就要從一個叫談洋的地方說起了。
這個談洋在在歐、括兩處,也就是如今的浙江溫州、麗水那一代的某個地方。
該地位於浙閩交界處,常為海盜、逃兵和叛逆的藏匿地。從風水布局上來說,有千裡大明毀於此處蟻穴的危險。
在曆史上,上書告知皇帝的乃是一個叫劉璉的人,他奏請朝廷,在此地設“巡檢司”以“守之”,就可以防範於未然,消除災禍於須彌之間。
這個劉璉不是彆人,正是著名的風水大師劉基劉伯溫的大兒子。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劉伯溫當時早就歸隱江湖,不問世事。他這個兒子也沒有繼承他一點風水相術,那又怎麼會得知,在談洋這個地方有災禍呢
朱元璋接到這份奏請上書之後,同樣感到奇怪,就派自己當時的左丞相胡惟庸去調查。
這個胡惟庸知道,他與劉伯溫本來就不對路,而且十分忌憚劉伯溫的風水之術,而事情關係到了劉伯溫的長子,他自然是會很用心的去查。
調查之後,胡惟庸就對朱元璋說這是劉伯溫借助自己兒子之手,獻策安定這談洋之地,完全是因為這個地方與明祖陵一樣,有王氣存在,還說劉伯溫這是想要效仿明熙祖朱初一,圖謀此地,想要以此為自己的墓地。
可朱元璋卻隻是笑笑,根本沒有相信胡惟庸的話,也沒有派人去責罰劉伯溫的長子劉璉。
這種不作為,可完全不是朱元璋的風格。
現在看來,若是說目講僧曾參與此事,那就能解釋清楚一切了。
目講僧欽慕劉伯溫,與劉伯溫的長子劉璉交好是很正常的事情,那麼他既然參與了明祖陵的風水改建,那麼發現談洋之地的災禍就太正常不過了。
所以說,這裡最大的可能就是,劉璉之所以會上書奏請朝廷,完全是出自目講僧的建議。
朱元璋既然知道了這些,那就不可能不擔心目講僧會不會像改造明祖陵那樣,再把談洋這個地方改成另一個真帝王萬年吉壤。
他表麵上對誰也沒有懲罰,但實際上,肯定在暗中早就把目講僧給抓會到京都囚禁起來。
也許就是因為這個緣故,所以關於目講僧的一切記錄都少之又少。
101nove.comlass="other_links":
txt下載地址:
手機閱讀:
為了方便下次閱讀,你可以在”加入書簽”記錄本次(第六百五十二章求教)的閱讀記錄,下次打開書架即可看到!請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薦本書,小小羽謝謝您的支持!!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