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無彈窗,更新快,免費閱讀!
高句麗的起源,不過是箕子朝鮮分封的一個小諸侯,因為其姓高,侯國名為高句麗。
與其說是一個國家,不如說是比較緊密的部族聯盟,國內儘管曾經發生過叛亂,高家子孫被人殺掉,可繼任的傀儡還是姓高。
高句麗人在其成立的初期可能是由濊貊人和部分遷移到這一地區的扶餘人組成的,因其不斷壯大,才引起箕子朝鮮的關注而分封.。
濊貊人這一詞語最初並非指一個確定的民族實體,而僅僅是中原古代史家對出現在東北這一特定地區的一些古代部族的泛指。
在高句麗建立之初,與扶餘長期處於軍事對抗中。
扶餘與中原王朝關係十分友好,為了扼製處於成長期而十分具有侵略性的高句麗政權,中原與扶餘在軍事上常常協同打擊高句麗。
其太祖王時期,高句麗從早期的幾個濊貉部落國家很快擴張到漢江流域。
公元53年,高句麗太祖王,將高句麗分散的5個部落設為5個省,實行集權化統製。
56年,太祖王吞並東沃沮。後又吞並東濊一部分領土。
隨後,高句麗又對樂浪郡,玄菟郡和遼東發動攻勢。完全擺脫漢朝的控製。
高句麗的擴張與集權化,導致了與漢朝的直接武力衝突。漢朝軍事壓力迫使高句麗遷都到丸都城。
東漢建武二十五年春天,慕本王派遣將領攻打東漢的右北平、漁陽、上穀、太原四郡。
但東漢遼東太守蔡彤用恩德信義招引高句麗民眾。並通過和親使兩國的關係得以恢複。
可以說,在高句麗的法裝壯大過程中,王權衰落的時候,就不斷和中原王朝修複關係。一旦其羽翼豐滿。又掉過頭來侵襲中原王朝的疆域。
此代高句麗王,名為高漸離,沒錯,他十分仰慕漢朝文化,名字根據曆史上燕國擊築送荊軻的高漸離命名。
他即位的時候年齡很小,不少大臣都趁機壯大自己的部族。
待到年長。才發現整個國家成了一個空殼,命令出不了丸都城。
高句麗的北麵、東麵,是沃沮、扶餘,西邊為鮮卑,南麵是大漢。
北麵和東邊,相當於世仇。要不然一代又一代的高句麗人也不會想方設法,從漢庭手裡奪取土地,隻是想著強大了再回頭收拾他們。
至於西部的鮮卑,是不敢的,那本身就是一個侵略成性的民族。要不是由於白山黑水森林廣布,並不適合放牧,不然早就打過來了。
因此。對於高句麗來說,風雨飄搖的年代,唯一能夠依靠的,就是南邊的大漢。
玄菟郡與樂浪郡與高句麗接壤,現在幾個躍躍欲試的部族,都在明裡暗裡與玄菟郡勾結,所以,高漸離唯一能夠接觸的。就隻有樂浪郡了。
滕述對偏居一隅的弁韓並不感冒,很多時候,其他兩韓針對殷家後人的軍事行動,都有他的示意。
隻有一個混亂的三韓才符合樂浪的自身利益,不然他這個郡守也就失去了在雒陽朝廷的重要性,說不定隨時都會撤換。
然而,混亂的高句麗就不一樣了,如果他不想辦法,就會被玄菟郡的公孫家搶了先手。
聽說高漸離到來,滕述根本就沒有遲疑,著人帶到自己的密室裡麵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