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以來從未有的戰功,怎樣誇功封賞都不為過。
瓦罐不離井口破,將軍難免陣前亡,邊軍死傷甚眾,甚至連趙雲都被人廢了功夫。
朝堂之上,趙溫吵吵得最為厲害,可惜一個巴掌拍不響,沒有人應和他。
趙家本身就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家族,突然之間一躍而起,戰功赫赫,就是目前大漢除了劉家的第一家族也不為過。
老百姓心裡有杆秤,他們都知道趙孟侯爺帶著士卒把鮮卑人給乾趴下了。
這一次,連劉宏都十分惶恐,想不到世家的能量這麼大,如此勝利,竟然在民間隻有隻言片語,偶爾燕趙風味傳出來的消息,還被不少人嗤之以鼻。
他這段時間以來壓力相當大,此刻給何皇後說出來,感覺心裡舒服多了。
“小童,你當明白朕為何不給趙家大肆封賞了吧。”劉宏歎了口氣:“就第一次的大捷,這些人推波助瀾,不過是為了讓自己家族也能趁機撈一把。”
“他們就是這樣做的,根本就不需要朕的補給,公推袁家子領兵,結果卻讓他們很失望,自然就不會替趙家宣揚了。”
“要是朕一意孤行,估計今後有命令,根本就出不了雒陽城。”
靈帝十分感慨,以前暗中幫助宦官集團對抗世家,覺得那些人好像就是待宰的雞鴨,戰鬥力不值一提。
原來,那是沒有涉及到世家的利益,反正每個家族裡又不止一個代言人,死了一個,另一個補上就是。
頂級世家就這麼多,連弘農楊家都在隱隱和汝南袁家聯合,壓製趙家的崛起,不允許另一個文武雙全的家族冒出頭,他這個皇帝也隻好屈服。
“皇上,趙家麒麟兒不是也參加了戰鬥麼?”何皇後百思不得其解:“為何他的名字全然沒在詔書裡出現?”
“自始至終,趙子龍就沒有在趙孟的部隊序列裡出現。”劉宏苦笑道:“何況袁家女嫁的是趙風趙子玉,他們也不想趙雲出彩。”
不久,詔書的內容大家都知道了。
護鮮卑校尉趙孟,封真定候,征東將軍。
校尉府長史戲誌才,為少府丞。
麾下校尉黃忠,戰功卓著,封揚威將軍,實領涼州刺史。
麾下校尉關羽,平定樂浪叛亂,封奮勇校尉,領樂浪郡尉。
麾下校尉張飛,在對鮮卑、高句麗的戰爭中處處爭先,封果敢校尉,領北地郡尉。
麾下校尉太史慈,封智勇校尉,領雲中郡尉。
以下各有封賞,校尉成堆,徐庶都撈到一個桑乾縣令。
青州刺史趙風,為父分憂,仍舊是青州刺史,領泰山太守。
趙巴竟然成了定襄太守。
可以看得出,皇帝用心良苦,準備把這一批人用來抵禦胡人。
讓人有些看不明白的是袁紹的征北將軍和盧植的鎮北將軍,究竟是誰統屬誰。
丁原統領並州兵馬,加封五原太守。
詔書一出,天下愕然,誰都清楚趙子龍在其父的軍營裡,竟然沒有隻言片語。(未完待續。)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