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以佛教對道教?_趙雲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綜合其他 > 趙雲 > 第一百零六章 以佛教對道教?

第一百零六章 以佛教對道教?(2 / 2)

東漢末期的佛典翻譯事業,主要開始於安世高。

安世高本名“清”,是安息國的太子,博學多識,信仰佛教。

當輪到他即位的時候,他卻讓位給叔父出家修道去了。

此人精研阿毗曇,兼習禪定,遊化西域各地,聞名一方。

東漢末大約七十年間,各譯師翻譯的經典涉及大小乘,包括止觀、阿毗曇、佛傳、般若幾方麵。

在初期的佛典翻譯當中,一般常用“文”、“質”兩個字作譯文的評語。

“文”是指翻譯時以文辭優美、適合本土習慣為主,“質”是指以傳達原意精準為主。安世高、支讖等譯師,大多采用質樸的直譯,文采比後代優秀論師差些。

教自傳入中國,王公貴人中,楚王劉英為曆史記載中最先祀佛的人,他曾為佛齋戒祭祀,並曾奉縑帛替人贖罪。

但他對佛之認識仍十分粗淺,既信佛,卻又誦黃老之微言,且曾把佛與孔子、老子一齊祭祀,他又與方士交往。

可見此時漢人之對佛,是把佛教視為一祭祀方術,以為其學說隻是鬼神報應之說。

當一種完全不同的文化傳入,首先要在當地人的思想信抑上找到共通點。

而現在中國流行陰陽五行,神仙方士之說,故當時國僧侶到中國時,奇裝異服,對佛像燒香禮拜,誦念人們所不懂之經,在當時人民的心目中,自然被視作方士之類。

而他們舍世的生活方式,也與道家的隱修和回歸自然的思想相似,故當時之佛教是被當作與黃老及神仙道術等相類似的東西,而被漢人民所接受。

永平十年時,明帝曾遺使到天竺求法,並得攝摩騰、竺法蘭把佛經及釋迦立像帶到洛陽。明帝令畫工仿畫佛像並置清涼台收藏,又把佛經藏於蘭台石室,又建白馬寺於洛陽,正式展開佛教在中國的弘法事業。

桓帝時,大力弘揚佛法,雖在宮中黃老浮屠並立祠,及士大夫間也佛老混言,但在他們的重視下,佛教得以在中國迅速傳播。

靈帝時,牟子銳誌於佛道,兼研老子,著有《牟子理惑論》,以解時人對佛教之疑惑與攻擊,謂“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緒”,甚至明言儒亦不如佛也。

自此,佛教遂成一幟,漸與道儒分途。

自明帝建成白馬寺後,靈帝亦大造浮屠之祠,以銅造像,黃金塗身,衣以錦采,所建佛閣可容三千餘人,附近各地人在此聽佛和讀經。

每年四月八日浴佛節設酒飯,布施於路,延綿數十裡。

許多佛僧於傳教初期為求在中國新地上生存與發展,儘可能遷就當地固有的文化,采取依附道教,尊重儒學的態度,在記述佛教傳播的史書中,佛道往被相提並論。

自明帝至桓帝時的百年間,始終以黃老浮屠歸為同一道,更甚者,或以道教教主老子為佛陀。

另一方麵,儒學在漢代己漸居社會思想的主導地位,佛教對之也取尊崇之態度。

如牟子極力以佛教教義迎合儒家,認為佛教義理與儒家倫理綱常思想是一致的,自己雖信佛但對儒家的仁孝思想並行,康僧會甚至把仁說為佛教的最高原則。

東漢時,諸儒往往把佛貶為“夷狄之術”,認為其出剃發棄妻等行為不合孝子之道。

而道教也對佛教進行攻擊,除造老子化胡說以證明其資格早於佛教,又指佛僧棄親、拋妻、食不清、行乞丐為“四毀之行”。

到了東漢末,佛教已趨向獨立,而對道的排斥也進行抗爭。

本來對賈詡就很忌憚的戲誌才,聽到他對佛教入木三分的分析,不由頭皮發麻。

趙雲也在一旁沉吟,半晌沒有說話。(未完待續。)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


最新小说: 穿書七零小嬌媚,絕嗣京少寵上天 綜穿偶像劇,從花非花霧非霧開始 我的心路與腳步 婚夜正濃 重生八零:我靠預知發家了 軍王教官之貪財女相師 開掛了吧?在國運戰場裡養老 回到初二時 星際真千金養崽日常 救了被女配虐待的小可憐後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