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無彈窗,更新快,免費閱讀!
光和四年七月初八日,歲在辛酉,大漢火德,地支為木,木借火勢,越燒越旺,宜出征。
趙雲一身戎裝,飛雲也知道事情很嚴肅,難得沒撒歡。
左側是武將,右邊是文官。在朝堂上不可思議,而在軍營中就沒人說三道四了。
曹操這廝,橫豎看著不得勁兒,他發現自己在一眾人裡麵矮了一頭。
最可氣的是趙雲身邊那大漢,叫啥典韋的,站在那裡比騎著馬的眾人都不會矮,雙手舉旗更添趙家一脈的威武。
至於他的部將夏侯淵等和幕僚程昱,是沒有資格站在歡迎的隊伍裡。
午時剛到,靈帝的馬車出現在營門口。
“吾皇萬歲萬萬歲!”趙雲跳下馬,當先高呼。
整個軍營沸騰:“吾皇萬歲萬萬歲!”
劉宏被嚇了一跳,強自鎮定。左邊是何皇後,右邊自然是生了嫡長子劉協的王貴人。
看著單膝跪地的趙雲,王、榮心裡五味雜陳,她的安危,有趙家派來的女性部曲負責。孩子到了當學之年,由當朝大儒馬日磾啟蒙。
作為皇子,劉協的老師當然不止一位,趙雲隻不過是其中之一。
“眾卿平身!”後麵老宦官輕聲咳嗽了一下,劉宏才反應過來,在宮人的攙扶中下馬。
為了不讓皇帝走多遠,營門十丈處就是今日搭建的祭台。
軍隊出征,有天子親征與命將出征之不同,二者禮數規格也有不同。軍隊出征前有許多祭祀活動,主要是祭天、祭地、告廟和祭軍神。
祭天叫類祭,在郊外以柴燔燎牲、幣等,把即將征伐之事報告上天,表示恭行天罰,以上帝的名義去懲罰敵人。
祭地叫宜社。社是土地神。征伐敵人是為了保衛國土,所以叫“宜”。現代將祭社、祭地、祭山川湖海同時舉行。祭社仍以在坎中瘞埋玉幣牲犢為禮。
告廟叫造禰。造就是告祭的意思,禰本是考廟,但現代都告祭於太廟,並不限於父廟。告廟有受命於祖的象征意義。
祭軍神、軍旗稱為“祃祭”。軍神,一說是軒轅黃帝,一說是蚩尤。
祭祀時要殺牲,以牲血塗軍旗、戰鼓,叫做釁旗鼓。軍中大旗叫“牙旗”,有“牙旗者將軍之精,一軍之形候”的說法。
祃祭後代也稱為“祃牙”,就是祭牙旗。
前麵的程序趙雲早就走完,熟悉了流程,先騎馬趕回軍營迎接。
祭祀禮畢,出征的軍隊有誓師典禮,一般是將出征的目的與意義告知將士,揭露敵人的罪惡,強調紀律與作風,也就是一次戰前動員和教育。
雒陽郊外,自然是皇帝本人來顯示存在,由他登上祭台。
這是劉宏第一次舉行出征儀式,一路的折騰,讓他疲憊不堪。
本來準備好的一篇祭文,靈帝覺得甚為繁瑣,念完快一個多時辰,居然開始了脫口秀。
“諸將士,南越之地,自古乃我漢人疆域。”他開了個頭,覺得十分順暢:“今有蠻夷逐我官吏,殺我漢民。”
“寡人讓趙將軍帶你等遠征,一勞永逸,把諸越變成大漢真正的土地。”
說到這裡,靈帝居然卡了殼,說不下去。
“請陛下和諸位大人放心,雲等必為大漢開疆拓土。”趙雲趕緊接口:“有大漢列祖列宗的庇佑,有皇上的金口玉言,我南征軍萬勝!”
“萬勝!”
“萬勝!”
“萬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