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兵變番禺城_趙雲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綜合其他 > 趙雲 > 第三十八章 兵變番禺城

第三十八章 兵變番禺城(1 / 1)

一秒記住無彈窗,更新快,免費閱讀!

防盜版章節,兩小時後更新

竟很難再有新樣式。

長刀應該比短刀更早衰落,隨著清帝國的崩潰,新式軍隊也許仍裝備短刀,笨重的長刀卻絕不會再用了。

第二章戈與矛

早期的戈簡單說就是歪頭矛。之所以盛行戈而不是矛或長刀,是因為當時盛行車戰,而車戰的近戰是在戰車交錯時展開的,用矛的話很難借助戰車的衝力,同時也難以在交錯的瞬間擊中目標,沉甸甸的長刀則不但比戈笨重,而且更容易磨損失效。於是善於啄殺的戈就成了當然的主力。

春秋戰國之交,戰爭規模日益升級,類似歐洲中世紀的戰爭遊戲變成了人民戰爭。一待翻山越嶺的步兵使戰場不再局限於平原,銅弩機的使用令弩手升級為射馬殺人的好手,戰術謀略極大豐富,戰車的末日也就來到了。但老派‘騎士’的虛榮心此時尚未完全熄滅,於是戰車有了更多的戰馬、更厚更多的盾甲、連兩側軸頭都裝了驅殺步兵的扁矛,戈也發生了變化,頭部變成弧形,內刃加長像鐮刀,外刃增強了推的殺傷力,用推來對付步兵的圍攻。可惜這一切還是無濟於事,戰車的終結到來於西漢初年。

戈有些很不好的缺點,比如頭部易脫落、因揮擊而攻擊緩慢等。所以後來戈通用的裝頭方法隻有綁縛,看起來簡陋,但是便於重新捆緊。不過揮擊緩慢是沒治了,而且杆部由於抗力方向問題還更易折斷,推又不如刺靈巧鋒利,到頭來唯一不可取代的價值還是啄。因此隨著戰車的衰落,步兵擺脫了最大的側麵威脅,其存在就變得毫無價值了。

矛的地位不遜於戈,戰車上往往也會裝備1-2支長矛以備不時之需,但矛卻始終不能取代戈的地位,反而是戟填補了空白。戟的出現始於商代,早期的戟等同於加了矛尖的戈,不過並沒在戰鬥中顯示出明顯優勢,因此沒能得到重視。到了秦漢,也許是戰法思想不能一下子適應失去戈的轉變,戟就突然成了寵兒。

但戟也存在缺點。比如容易被攪纏,漢代有種叫鉤鑲的帶鉤小盾就是專用來攪纏戟的,然後再跳上前去給持戟人一刀。另外騎兵衝鋒對戟的推鉤功能也不太依賴,刺的同時又推是多此一舉,鉤固然有用,但也帶來了戈的老毛病—頭部易脫落。因此到了東漢,長戟的戟枝就越來越向前了,說白了就是像叉了,經過魏晉更乾脆把戟廢了,轉而全力發展矛。

這時候就該矛唱獨角戲了,長刀的出現還要再過幾百年,大斧則隻是輔助兵器,所以矛在當時的長兵器序列裡可謂一枝獨秀。

矛又叫槊,又分為馬槊和步槊,興起於漢末,估計那些三國名將絕大部分都是一手持槊、一手持短刀作戰的。南北朝是槊的鼎盛時期,因為此時中原騎戰鼎盛,而身披兩襠鎧的重裝騎兵正是以槊和弓箭為主力武器。

步槊的使用較簡單,因為步兵偏重的是配合,步槊隻是步兵小組武器序列中的一種罷了,用途在於較安全的刺倒敵人,掩護短刀手作戰。因此對持步槊者的要求是身高力大,武藝是否高強,並非考察的關鍵。馬槊的使用較複雜,因為槊不同於歐式長矛,後者單手持用隻用於衝鋒,前者則雙手持用既衝鋒又近戰。當騎兵衝入敵陣後會展開衝蕩,此時攻防的方向和範圍都遠多於步兵,而且是在奔馳顛簸的馬背上,加之槊長達4米的慣性,毫無疑問,不經過一定的嚴格訓練很容易破綻百出。

唐代以後矛多稱槍,宋代是槍的黃金時代,種類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也許是對騎兵正麵突破的依賴降低的緣故,馬槍的長度略有縮短,使其更靈活,同時製作更精良。宋代馬槍頭部一般都有刺和鉤的雙重用途,槍後有可插入地的鐵鐓,杆上還有牛皮編成的提繩,看起來實在很體貼。

進入明代,冷兵器的地位下降了,槍的種類也就簡化了,清代騎射起家,對冷兵器情有獨鐘,於是槍的種類再次豐富,甚至出現了近5米長的釘槍,已達中國長兵器長度禁忌的極限,真不知打算做什麽用。

矛最後的舞台是抗日戰爭,紅纓槍的廣為人知,甚至令其一度成為當代孩子的玩具。可惜玩具的命運與其祖先當初一樣,隨著歐洲槍炮的隆作,華夏無敵的美夢幻滅了,隨著玩具槍的出現,孩子王的地位也不再青睞擁有紅纓槍的孩子了。

第三章弓與弩

論及弓弩就不能不提箭,弓弩是力量的來源,箭則是力量的載體,載體的性能對力量的發揮有相當影響。

設計成熟的箭,通常分為箭頭、箭杆和箭羽三部分,箭頭是戰鬥部,箭杆是平衡部,箭羽則是調節部。輕而韌的竹、木始終是箭杆的首選材料。而使飛行和下落遵循正確角度,從而飛得更遠,攻擊更加有效的箭羽,則以雕翎為上品,雁鵝羽為最差,並在東周時期就能根據箭杆的浮水狀態,決定其安裝長度了。

商代的銅箭頭已頗陰毒,凸脊、三角形扁翼,當箭頭刺入身體後,兩翼的倒刺會牢牢鉤住合攏的傷口難以拔出,血槽就像吸血蝠般抽出敵人的血液。時至戰國,新興的三棱翼樣式更使箭即便拔出傷口也更難愈合,並且相應的血槽增至六個。秦代箭頭則提高了致人中毒的鉛含量,同時與某些秦劍一樣,飛越時代的表麵氧化鉻技術也使某些箭頭曆久常鋒。但銅材較難得,秦代已經嘗試用鐵製作箭頭鋌部,而隨著西漢煉鋼業的發達,全鐵製的箭頭也問世了。早期鐵箭頭采用鑄造,顯然是舍不得銅箭頭樣式的慘毒,不過隨即就發覺其鋒利尚不及後者,於是隻得改用鍛製。鍛製的缺點是澆鑄而成的複雜造型必須舍棄,改為如鐵劍的四棱劍身那般易於打造,但優點更為顯著,鍛製將使其比前輩堅韌得多。

銅箭退出舞台,其開始與結束都在東漢。第一種鍛製鐵箭樹立了宋代以前鐵箭的基本特征—扁平四棱形,這是利於鍛製的樣式。

從魏晉到隋唐,鐵箭的分類很簡單,發展路線也就是使箭頭更硬更長,足以穿透日益精良的鐵甲,撕裂敵人的肌肉和骨骼。

對鐵箭種類的細化又是始於宋代,這真是個頗有意思的時代,軍政軟弱的同時,軍事技術卻在突飛猛進的發展。宋代有值得欽佩的耐性對每種武器精雕細琢,而箭的樣式也因之精細化,像鐵脊箭、錐箭等,造型都已脫離扁平四棱形的單調,變得更為專業。(未完待續。)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


最新小说: 這個符修女,牛哇! 永不褪色的印記 魂穿劉關張,諸侯們被整麻了 超凶!玄門小祖宗颯爆全京圈 帶球科研!千億大佬夜夜輕哄求公開 終焉降臨之日,為我救世之時! 借劍 序列:舊日君臨 我在末世開當鋪的日子 冰封末世:重生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