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無彈窗,更新快,免費閱讀!
儘管吳太伯建立了吳國,卻沒有直係子孫,後世吳姓人稱其為開氏始祖,稱其弟仲雍為吳姓傳代血緣始祖。
仲雍接任吳國國君後,繼續開拓哥哥所奠定的基業,在吳姓發展史上,仲雍其地位僅次於太伯,可謂至德第二人。
後世耳熟能詳的臥薪嘗膽,吳姓的後裔被當成反麵教材。從春秋五霸之一,轉眼成為越王勾踐的墊腳石,吳國也成為一個曆史名詞。
夫差的兒子吳姑蔑,在與越人作戰中被俘;吳亡前數年,夫差的太子吳友和王孫彌庸也一同被俘,流落到越國。
又有許多的政權爭奪中失敗的王室成員,因為避難,被迫背井離鄉,流亡異國。吳王餘昧的兩個兒子蓋餘和燭庸,逃難至楚,家族遷居沈丘一帶。
吳王僚的兒子慶忌家族曾先後流亡到宋國和楚國;闔廬之弟夫概遷居棠溪。這幾支吳姓家族,後來都另立門戶,開創新的姓氏。
但更多的吳姓成員,流落異國後,還牢牢地守著自己的血緣標誌吳姓。他們在秦末漢初之際,突然猶如井噴,開創了吳氏新的一頁。
秦朝時,吳芮以才能出眾,當上了番陽縣令。他為政深得民心,百姓尊為番君。秦末農民起義,吳芮縱觀天下大勢,知秦必亡,遂率領當地越人起兵響應。
後轉戰西北,與項羽等入關破秦,立下汗馬功勞,項羽封他做衡山王。漢朝一統天下的過程中,投降高祖劉邦,四處征戰,吳芮被封為長沙王。
光武中興,有一位吳家人跟隨孝光武帝南征北戰,他是雲台二十八將第二位亢金龍吳漢,官拜大司馬,去世後被諡忠侯,史稱廣平忠侯。
東漢一朝,大司馬吳漢一家,封侯者達十令人之多。在當時整個吳姓中,以這一支最為顯貴、最興旺發達。可以說,甭管啥太守、都尉,吳家才是眾家族的翹楚。
至於吳倘適才說的嶺南吳家,屬於當年勾踐滅掉吳國後被俘虜的吳姓族人。
嶺南吳霸家族,吳霸字子公,西漢末年陽山人,他和北方後來的吳漢後人相呼應。
吳霸年輕時非常強壯,就任地方軍官。他曾帶兵駐紮湞陽,並施行軍屯,招攬流民開墾荒地,後人為紀念他的開發之功,將他曾駐守的山命名為吳山。
後來其又升廣鬱都尉,負責監視夜郎國。族人希望借助其勢力遷居廣鬱肥沃之地,被吳霸以擾民為由製止,吳霸此舉深為當地百姓敬佩。
漢昭帝時其又升任牂牁郡太守,但是他的家人並沒有隨其遷移,一直住在南海與桂陽相交的那一帶。他後裔興旺,五嶺以南,特彆是南海一帶的吳氏大部分是吳霸的後代。
麵對這麼一個聲名顯赫的家族,不管是顧向還是陸康這兩親家,應對起來都有些難度。
不過,既然雙方注定了要在利益上有矛盾交集的話,不管是誰,都會選擇以壯大家族為己任。不要說吳家,就是趙家又如何?這就是吳郡的世家讓人頭疼的地方。
“諸位賢達有所不知,”吳倘歎了口氣,畢竟趙雲名聲在外,當初哪怕就露了一麵,在吳郡還是很得人心:“趙鎮南不僅殺土人,連漢人家族一樣毫不手軟。”
大家一聽有些納悶兒,你不是說吳家和宋家的事兒嗎?咋又扯到趙雲身上?設若是對方要放對吳郡家族,自然拚死也要上。否則即便孫堅這樣的姻親都會退避三舍。
當初他年至二十才娶妻吳氏,不就是看上了對方的家族麼?甭管自己隨時吹噓是孫武子的後代,孫家在曆史上出名就孫武與後代孫臏,其餘的沒有了。
而孫家想要興旺發達,必然聯盟幾個有底蘊的家族,孫堅都有些後悔聽吳家的攛掇,專門召集眾人來聚會了。能提升自家形象固然不錯,可還不能得罪人。
武陵那邊有五溪蠻,與零陵郡和鬱林郡、蒼梧郡交界的地方,那裡都是五溪蠻的地盤。五條溪水的發源地,那些蠻人世居於此。
他托辭要回家為次子慶賀,未嘗不是在逃避袁紹的聯盟。
零陵郡兵有兩個實力強大的左右郡尉顏良文醜,那又如何?就連如日中天的鎮南將軍趙雲都忍住沒有對這些土人動手,反而以懷柔政策,誘使其下山分封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