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一章 軍事交流(三)_橫掃晚清的無敵艦隊_思兔閱讀 
思兔閱讀 > 綜合其他 > 橫掃晚清的無敵艦隊 > 第一八一章 軍事交流(三)

第一八一章 軍事交流(三)(1 / 1)

一秒記住無彈窗,更新快,免費閱讀!

當然,華東的這份總結中,也夾帶了不少自己的私貨,這5點總結的內容其實都是針對一戰中德國的得失,也相當於是給德國提了個醒。

第一條海陸之分,是關係到德國對未來戰爭的大戰略。如果說中國是一個海陸複型國家,需要同時發展海軍和陸軍,缺一不可,那麼徳國則是一個典型的大陸國家,其實根本沒有必要發展大海軍,隻用保留一支足夠保護自己海防的海軍即可。而德國在這個時候發展海軍,甚致不惜挑戰英國,很大程度上是甴於威廉二世對海軍的偏愛以及對英國海軍的羨慕,和德國的國家戰略、利益基本沒有什麼關係。

這到也不是說,大陸國家就不能發展海軍,但德國首先在歐洲大陸上還有法國、俄國這兩個強大的陸上對手,暫時又沒有龐大的海外利益需要保護,和英國的矛盾也並非完全不可調和,在這種局麵下,徳國盲目的躍進式發展海軍,不僅消耗了徳國大量的資源,而且硬生生的把英國逼成了自己的敵人。雖然徳國確實打造出一支僅次於英國的龐大艦隊,並且在一戰中打出了一場史上最大規模的戰列艦海戰,但從總體來看,在整個一戰期間,德國海軍不能說一點供獻都沒有,隻是和建設海軍的龐大開支相比,實在是得不償失的。因此在舊時空裡有人就認為,在一戰之前,徳國還不如放棄發展海軍,而集中所有資源,投入到陸軍身上,也許結果會好一些。

這種意見自然有些極端化,其實在一戰期間,德國海軍如果運用得當,還是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的,如德國海軍發動的無限潛艇戰,確實給協約國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但必須要分清楚海軍和陸軍的輕重主次關係。

而讓國家儘早進入戰爭時期,則是提醒德國,未來戰爭的長期性。在近代以來,一戰之前,歐洲基本沒有發生過什麼長時間戰爭,三十年戰爭和拿破侖戰爭持續的時間到是十分漫長,但卻是打打停停,並非連續戰爭。而算是較大規橫的普法戰爭,也隻打了10個月,而且在開戰的前兩個月裡,普魯士軍隊在色當擊敗法軍,俘虜法皇拿破侖三世,就基本大局己定了,後麵的8個月,隻是考慮戰爭的結束。

在舊時空裡,一戰開打之前,參戰的各方普遍都對這場戰爭的長期性和艱苦性準備不足,還依以前的習慣,將戰爭的時間設定在半年至一年,因此在戰爭之初誰也都沒有在本國施行戰時計劃,那知這場戰爭一打就是4年多。如果在戰爭之初,德國就能施行戰時體製,對資源進行管控計劃,就算不能最終取勝,但也能堅持得便久一些。

第三、四條是針對一戰陸上戰爭的攻守模式。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爭模式是塹壕戰,這種戰爭模式有利於防守的一方,因此戰爭就進入了長期的對持消耗戰。但這種戰爭形式顯然是不利於綜合實力較弱的同盟國一方。華東這是提醒德國,早一點意知到這種戰爭形式,進行針對性的準備。

而空中力量是未來戰爭發展的大勢所趨,雖然在一戰中,空戰還不能決定最終戰爭的走向,但仍然發生了激烈的空中爭取,還誕生了一批神話級彆的飛行員,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著名的紅色男爵。因此在未來的戰爭中,誰能在空戰上搶先一步,就可以獲得戰爭的主動權。

當然,這些總結也好,提醒也好,並不一定就能讓德國在一戰中獲勝,因為突破塹壕戰最大的利器——裝甲車輛,華東始終都對德國保密。因此可以增加德國的戰爭能力,並充份挖崛德國的戰爭潛力,至少能夠讓德國堅持更長的時間,而且如果德國能夠極早認識到這些問題,並加以改進的話,最終打成平局,也不是不可能的。不過德國能不能領會到這些意思,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雖然德國總參謀部不知道華東夾帶的私貨,但對這個總結還是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華東基本將遠東戰爭的經驗教訓摸透了,其中有不少地方和德國的認知有很大的相同之處,而且對德國來說,也具有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

不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揭曉的德國機密文件來看,德國從遠東戰爭中吸取的經驗,和華東的初衷是有很大的差異。

其實對海陸軍之爭,德國陸軍的觀點就是根本沒有必要發展大海軍,隻要保持基木的海防力量就行了,德國還是應該集中資源進一步壯大陸軍,畢竟在未來的戰爭中,德國陸軍很有可能要同時麵對法俄這兩個強勁的對手。但發展大海軍,是皇帝陛下的決議,因此誰也不能夠有異議。

而對於第二條,德國是最無感的,這不僅僅是因為德國從未打過長時間的戰爭,還由這個時候德國己經製定了一但發生戰爭,在同時對抗法俄兩國的局勢下,力求速戰速決的施利芬計劃,因此德國確實是從未想到過要打一場長時間的戰爭,當然也不會想過在戰爭一開始,就舉國進入戰時體製。

而對第三條塹壕防守,德國是最重視的,不過德國的著眼點到並不是敵方給自己布下塹壕防守,而是自己要用塹壕防守去對付敵人。

原來按照施利芬計劃:將德國全部作戰兵力分為對俄國的東線和對法國的西線。其中,西線部隊79個師,東線部隊則僅設10個師夾雜一些地方部隊。東西線兵力分配比例大致為1:8。而西線又分為左右兩翼,右翼部隊為68個師,左翼部隊11個師,比例又是1:8,左翼部隊中一部分配在凡爾登中央地段,這裡是巴黎的西北入口,(距巴黎僅僅135英裡)也是法國對德防禦體係的重心所在。其餘則部署在長達240公裡的的法德邊境線上。西線中的右翼,是德國主力中的主力,也是德國贏得戰爭勝利的關鍵。

一旦戰爭打響,那麼東線德軍部隊以其少數兵力與奧匈帝國軍隊遙相呼應,牽製俄軍,目的在於將俄國限製於東普魯士邊境。而西線的左翼的任務,便是誘敵並抵禦法軍主力的攻擊。於此同時,集結於西線的右翼以凡爾登地區為軸心向西南方向旋轉,取道歐洲的中立國比利時,由比法邊界進入法國,在穿越比利時平原、橫掃法國沿海後從北、西、南三個方向包圍巴黎,繼而向東,從法軍背後包抄其主力。力求在6周之內,徹底擊敗法國,迫使法國投降,然後依靠德國完善的鐵路係統,強大的鐵路運力,轉向東線去應對俄國。

但無論是在東線還是在西線的左翼,僅僅隻靠10多個師的兵力,是否能夠抵得住俄軍、法軍的進攻,並堅持施利芬計劃所需要的6周時間,誰心裡都沒有底。當然施利芬計劃完成於1905年,當時德國陸軍的全部兵力隻有90個師左右,但無論此後德國陸軍的兵力發生怎樣的變化,按照施利芬計劃,在東西線,西線左右翼的兵力分配比例應基本保持不變。

不過戰場上的變化瞬息萬千,誰又能保證德軍肯定能在6周內攻占巴黎,迫使法國投降呢?萬一需要8周,甚致更長的時間呢!那時德軍的東線和西線左翼的少量軍隊是否還能堅持得住呢!因此新上任的總參謀長小毛奇對施利芬計劃作出了修正,加大了東線、西線左翼的兵力分配比例,但這樣一來自然削弱了作為德軍主力的右翼兵力。

而塹壕防守的強大防禦能力,讓德國看到保障施利芬計劃成功的砝碼。在不增加了東線、西線左翼的兵力分配比例的情況下,也能夠確保東線、西線左翼的防守。

其實在遠東戰爭期間,德國派駐人民軍的軍事觀察團就注意到塹壕防守的防禦力,在回國之後,向德國總參謀部極力建議,認真研究塹壕防守戰術。

為此德國陸軍還專門進行了一次測試,由軍事觀察團的成員付責指揮,按照人民軍的塹壕模式,構建了一條近千米長的防線,由一個團的軍隊守衛,出動一個師的兵力進攻。

在正常情況下,攻守雙方的兵力對比為1:4的差距時,一般也就是2、3天的時間,最多也不會超過5天,結果足足守了9天,陣地才被攻破,而進攻方的傷亡率競達到19%,在戰爭中這可以算是傷亡慘重了。而且根據軍事觀察團的成員所說,陣地的布置還未能儘善儘美,畢竟他們隻是依葫蘆畫瓢,對塹壕防禦的許多細節都不甚了解,隻能加上自己的理解,但這些理解,也未必就是正確的。

但就是這樣,這個結果還是讓德國總參謀部十分震驚,如果在未來的戰爭中,將這種塹壕防禦應用東線和西線左翼的防守,無疑是可以大大增加施利芬計劃成功的機率。

由其是己經退休的施利芬伯爵在熟悉了這一結果之後,還特意寫信給總參謀部,著重指出:一但發生戰爭,千萬不可削弱我軍的右翼。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



最新小说: 萬載神王 這個廟祝最妖孽 華山情緣 權少獨寵妻 鬥羅之攻略女神 坤文戀 念師傳說 蕩劍九霄 逃婚99次:萌寶找上門 故裡再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