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琇終於等到了他所等待的,仰起頭來,虔聲高呼:“後世不肖子孫文景琇,拜迎太宗。願以此天子之身,承先祖之意,迎太宗歸來!”
他當然知道,任秋離創造了“時空鏡河天機陣”,並要利用此陣,鏡映越國曆史,完成對薑望的絞殺。
正是這門陣法的存在,才讓他確信任秋離真個能殺死薑望。
他當然清楚,任秋離借用越國天子璽,是為了鎮壓誰。縱覽整個越國曆史,能夠對薑望造成威脅的人,也沒有幾個。
越太宗肯定會出現在“時空鏡河天機陣”裡,而他借出越國天子璽,也是為了謁見太宗!
高相和太宗都能在“時空鏡河天機陣”裡掀起波瀾。
他也是當世真人,他還是當代越君,他握持這方山河最高的權柄,他擁有【鏡湖】。
他也有他的布局。
譬如此刻,他截留了越太宗的曆史投影,想要以自身承其意,迎接太宗的複生!
身為越國皇帝,他是太宗的嫡脈血裔,他與太宗坐到同樣尊位,他與太宗有同境修為,他這一生,逢年過節、壽時禮時,對太宗的祭祀從未放鬆,血祀相連……所以在太宗意誌出現的那一刻,他身承太宗,就具備了可行性。
這靈祠中的時空陣法早就已經準備好,同樣是勾連了護國大陣、以鏡湖為基礎,憑借地利優勢,對任秋離的大陣進行小小的借用。他也傾越國府庫,備了最好的陣材——從和任秋離搭上線的那一天,他就開始準備這一切。
他自知沒有頂級智略,無法跟真正的智者對弈,他信任真正有智慧的人。所以前半生對高政言聽計從,以天下相托。所以在撫暨城這一局,他也放開棋盤,讓任秋離任性施為。
但他對高政有毫無保留的信任,對任秋離則隻是互相利用。他把棋盤交給任秋離,是為了借用任秋離的能力,借“時空鏡河天機陣”,與曆史中的越太宗建立聯係。
他真正的目的,是讓越太宗歸來執棋!
高相說——“明君不任萬事,明君任萬事之德者。”
他牢記在心。
他不僅僅舍得放權,“任萬事之德者”。他還放棄自己的一切,包括這具軀殼,去迎真正的明君!
他的決心不可謂不大,付出不可謂不多。
但時空長河,沒有回響。
那座太宗的威嚴塑像,就止於生輝的那一刻,沒有更多變化發生。
是太宗不願?還是不能完成?
是儀軌不足、祭祀有失,還是任秋離有所察覺,暗中阻止?
終究從曆史中複活先祖,是超乎想象的事情,準備再多也不見得能夠成功。
文景琇悲聲道:“生而為君,不能當國,失政為萬民憾,失國是千古恨。天下大事,我無能也,不可承之!”
“此身不計,此命不恤,遙映千年,惟願大越永昌!惟願文姓皇室,榮血不衰。”
他驀地拜服下來,以額撞地,發出老僧敲鐘般的一聲響,喉中似老鴉咽血:“太宗請歸!”
靈祠寂然無聲。
不是努力就能被認可,不是等待就會有結果。
文景琇從來不是一個天真的人,當他坐上越國皇帝的寶座,高政教會他的第一件事,就是“認清現實”。
認識到自己的局限,認識到國家的局限。
認識到自己根本無能為力,認識到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會白費,再去想辦法做點什麼。
時間堅決地流逝了。
沒有帶來更多光彩。
文景琇眼中的悲壯、慷慨、堅毅,逐漸揉成悲哀、絕望、痛楚。
他的計劃失敗了。
但他之所以感到痛苦,不是因為計劃的失敗。而是因為他不能在失敗之後昂揚地站起來,他沒有解決問題的辦法!
他是一個高踞王座但不知怎麼走出絕境的君主,是一個迷路的領頭羊,不知道能把這個國家帶往何方。
可他必須要承擔。
他身後已無人。
在長久的緘默之後,他決定碾碎所有情緒,繼續走向他力不從心的未來。
當冷風撞響太廟的銅鈴,當爐中的香頭開始飛灰。他抬起被重負壓低的肩,按住腰側的天子禮劍,正準備起身。
這時他聽到一個聲音,一個仿佛從血脈深處響起的聲音,回響在魂靈儘頭——
“我這一掌,是我當年所創。取錢塘蛟氣,掠東海龍意,合大越國勢……”
越國太宗文衷的聲音!
文景琇保持著按劍起身的姿勢,就此不動了。他屏息凝神,專注地聽著。他聽出來這是太宗在任秋離的驅使下,與薑望戰鬥。他聽得出來這是太宗對薑望的示好,是太宗在諸般限製之中求爭死亡的自由!
但為什麼這段話會讓他聽到呢?
難道是要表達對他這個後世子孫的不滿?
不。對於後世子孫的愚蠢,太宗當然是有不滿的。但在木已成舟之時,表達不滿毫無意義。太宗那樣的人物,不會做毫無意義的事情。
就連他文景琇都不會純粹地宣泄情緒。
名為文衷的那位傳奇,一定有什麼訊息需要傳達。
且隻有此刻的他能夠接收。
仰看著那尊塑像已經看不真切的麵容,文景琇忽然間想明白了什麼。當場一翻手掌,結出【江山龍印】。他的五指大張,向著太宗塑像的麵部,仿佛要將其托舉。
以掌覆麵,不敬上賢。
但這一掌托到一半,又翻覆山河,變印為指,如雷霆乍出於重雲之間,點出【萬裡驚神】。
這一指正在太宗塑像的眉心處!
血脈對應,尊位對應,環境對應,印法對應,指法對應……好像一張跨越時空的票據,對上了所有暗記。
曆史在血液中回響!
先代篳路藍縷,文氏起於草莽,涓滴過往彙錢塘。
文景琇自靈魂深處生出一種幾乎伏地的戰栗。
世間一切都靜了,耳邊隻有太宗文衷最後的聲音,帶血的讚歎——“好劍術!”
他知曉太宗的曆史投影也死去了。
麵前的太宗塑像,那影影綽綽的輝光,倏然間彙成一處,化成一卷黃軸,跌落下來。
文景琇仿佛看到太宗的身影,跌回曆史長河,而那卷黃軸,卻跌落他手中。
大約是在曆史的陰影裡貯藏了太久,十分寒涼。
他一時悲從中來,卻又不能成聲。
有萬般情緒,不能與人言說!
他強忍著悲痛,穩住自己的雙手,將那卷黃軸緩緩打開……
又驟然收起!
他看到了這個國家,最後的選擇。
這是死在道曆二五三一年的那位君主,所留下的遺局。
站在越國曆史開端和終焉的兩位絕頂人物,一個死在錢塘江底,一個死在錢塘江畔,死的過程都很突兀,但死的的結局並不突然。
他們都是為這個國家奮戰到最後一刻,死亦未休。他們也都,留下了一點什麼。
江浪拍堤,江風拂柳。
滾滾錢塘,將多少英雄埋葬!
【感謝書友“哩搞什麼灰機”成為本書盟主!是為赤心巡天第749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