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真資料2_通關基地_思兔閱讀 
思兔閱讀 > 玄幻魔法 > 通關基地 > 修真資料2

修真資料2(1 / 2)

一秒記住無彈窗,更新快,免費閱讀!

一、畫符儀式的程序

畫符有一定程序,決不可以簡單了事、順序顛倒。

從總的方麵看,畫符都要設壇行祭禮(尤其是道士),有所謂“總壇式”。總壇式裡的總符咒寫有道士們通常信仰的神祗——土地、城隍、東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朱雀大將、玄武大將、黑殺大將等。如古代敦煌道士畫符時所設的總壇式圖中的總符咒。道士們還要造壇,造兩塊天帝的印把子(圖2—2)。這兩印是雕在壇上的,前後都要雕。

也有不設“總壇式”或造壇的,如“請仙箕法”等。請仙箕時,用三盤果子,茶、酒各三盞供於正堂屋的神龕上…,或供於臨時設在屋外某個方位,相當於供桌的飯桌上即可。

畫符前,先要淨心——聚精會神,誠心誠意,清除雜念,思想專注,以及要淨身、淨麵、淨手、漱口,並要預備好水果、米酒、香燭等祭物,還有筆墨、朱砂、黃紙等。對這些用品,道士先用神咒來敕,以使其具有神威)。

(1)筆咒:居收五雷神將電灼光華納則一身保命上則縛鬼伏邪一切死活滅道我長生急急如律令。

(2)水咒:此水不非凡水北方壬癸水一點在硯中.須臾至病者吞之百病消除邪鬼吞吞如粉碎急急如律令。

(3)硯咒:玉帝有勃神硯四方金木水火土雷風雨電神硯輕磨霹靂電光芒急急如律令。

(4)墨咒:玉帝有劫神墨炙炙形如雲霧上列九星神墨輕磨霹靂糾紛急急如律令*。

(5)朱砂咒:丹石鎮凶魔滅鬼崩研書靈符三界通行急急如律令。畫符之前,還要上香跪拜,祝告天地神祗,將要禱告主事表達出來。祝告完畢,取出紙墨或朱砂,正襟危坐,存思運氣,一鼓作氣畫出所要畫之符,中間不可有任何間斷停頓。畫符時要吹氣於符中,同時還要一邊畫一邊用嘴輕輕念咒。此外,不握筆之左手要作出書符時必用的日君訣、月君訣、天綱訣等手勢。日君訣:變曲左手四指指尖,隻有第二指平伸,指尖朝上。月君訣:除第四指平伸,指尖朝上外,其餘四指微向內彎。天綱訣:第二指平伸,指尖朝上,其餘四指尖微向內彎。用口月君訣的目的,據說是取日、月陰陽真氣,引氣入符,借神靈助威,驅邪伏鬼,增加符的靈驗性。用天綱訣,也在於用此指法,指揮鬼神,畫符時借天綱指取綱氣引入符內。

畫符畢,將筆尖朝上,筆頭朝下,以全身之精力貫注於筆頭,用筆頭撞符紙三次,然後用金剛劍指敕符,敕時手指用力,表現出一種神力已依附到符上的威嚴感,最後將已畫好的符紙,提起繞過爐煙三次,如此這般,畫符儀式才算完畢。

二、畫符材料

畫符的材料一般都有規定;畫符一定要用墨或朱砂,尤以朱砂居多。之所以多用朱砂,在於古人以為朱砂有鎮邪作用。符的載體用桃木板最多,因為古代多以為桃木有極強的驅趕魔邪之神力。其次有柏木板、棗木板、石塊、磚和黃紙等。另外,布、絹絲的使用也很普遍。

符的載體不同,使用方法也就不同。木料符一般是掛或釘於某處,或燒成灰和上水吞服;石料和磚料的一般是埋於地下;紙料布料的,有的佩戴於身,有的燒成灰與水一起吞服,有的紙符或布符還須書寫兩份,既要吞食,又須張貼。如張天師祛病符(圖2-3),此符是初一日得病者所用的祛病符。用朱筆黃紙書寫,書時叩齒三次,含一口淨水向東方噴出。邊寫邊念祛病咒語:赫赫陽陽,日出東方,吾敕此符,普掃不祥。口吐三昧之)服飛門邑之光,捉怪使天蓬力士破疾用穢跡金剛降伏妖怪,化為吉祥。急急如律令敕!符寫兩份,燒成灰吞食一份,貼在門上一份。

三、幾種特殊的畫符法

如前所述,畫符的方法一般是用筆將朱砂水或墨汁畫於木板、石塊、磚、紙、布或絹絲上。除此之外,還有幾種特殊的畫符法值得一提。

一是舌尖書符。舌尖書符不同於筆書。筆書是以毛筆書寫,舌書則是以舌當筆直接書寫。

之所以用舌尖書符,是因為舌尖所書之符有很強的“鎮”的作用。由於舌代表心,心在五行中為火,書符所用之朱砂也近於火,猶如夜晚在森林中點起篝火,野獸則不敢近前麵之理而“避邪”,西北為乾,乾為天,“元始”之“天”氣就更有威懾力量了。

二是以手指憑空虛寫虛畫。止血符(圖2-7)的畫法就是如此。

這種符並不要寫畫到什麼物體上,其關鍵是畫符動作,所以在動作要求上極為複雜嚴格。這種符篆的目的不是長期的防禦性的,而是在緊急情況中要求立即見效,所以符體的重要性遠不如畫符動作。由於符體沒有長期存在的必要,所以隻以手指空中比畫即可。

這種以手指憑空虛寫虛畫之符的典型是治鯁符。

骨頭等卡在喉嚨裡,在這種危急情況下,才可能把符寫出貼在那裡等候治療,“神力”隻能在畫符動作中施放出來,動作一經完成,治療也便結束。

這四個符的具體畫法是:用半碗淨水,左手無名指和小指屈於掌心,托起水碗。右手大拇指壓無名指和小指屈於掌心,隻伸直中指和食指,向東麵吸一口氣,再吹入碗中,然後用右手中指和食指在碗中水麵寫符。一邊寫一邊念咒語:此碗水化如東洋大海,喉嚨化如萬丈深潭,九龍入洞。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寫完後將半碗水一口氣喝下。骨鯁等吞下之後,還要用化骨符(圖2-9)消化骨頭,用消稻麥芒及稻麥鯁符消化稻麥芒鯁。化骨符的畫法是:左手屈無名指和小指,托水碗,右手拿筷子向碗中水麵虛畫此符,然後麵對太陽喝下,據說骨頭便會消化。

消稻麥芒及稻麥鯁符的畫法是:右手在地上寫“車車車”,用左腳踩住,再寫“犇”,用右腳踩住。左手屈中指和無名指托水碗,右手向水麵寫符,邊寫邊念咒語“雷擊水”。寫完後一口氣把水喝下…。

三是用銅劍、師刀、令牌憑空虛寫虛畫。例如,瑤族相傳銅劍為驅鬼邪、除妖魔之寶,所以瑤族在舉行某些巫術儀式時,要用銅劍畫符水、敕令,以降妖邪。侗族道師在敬祭鬼神時,要以令牌、師刀指水畫符,以示鎮妖除怪,逐鬼逐魔。

四、畫符的時間禁忌

端午節是畫符、造符水的吉日,畫符造符多在這一天舉行。畫端午驅鬼符更是如此。

每年有四天不可亂畫符,如若在這四天畫符;不但不靈驗,而且還有害。這四天是農曆的三月初九、六月初二、九月初六、十二月初二。

畫符最好選擇子時或亥時。據說此時是陽消陰長、陰陽交接之時,靈氣最重,其次午、卯、酉時亦可“。

第二節符的製作及施用符咒的一般原則

施用符咒的一般原則

符咒的種類成千上萬,施用的方法舉不勝舉。例如,施用咒語的方法,有默念、輕聲念、大聲念;有書而或埋或焚,等等。施用符篆的方法就更多了,有佩戴在身,貼於患處;有貼於或放於著怪處;有火化為灰,將灰溶於水中,以符水洗頭麵,洗全身,或以符水擦拭、噴灑全身;有食符法,食符法又有將表(紙符)直接吃下去的“吞服”,將符焚燒後的紙灰溶於水中而喝下去的“喝符”。“喝符”還有熱喝、冷喝等方式。此外,還有埋於地下,投於水中的,等等。儘管施用符咒的方法千差萬彆,但在施用中都有一些共同的原則必須遵循。

一、與“氣”配合

畫符需要存思運氣,施用符咒同樣需要用氣配合。胡孚琛先生在《魏晉神仙道教——抱樸子內篇研究》一書中指出:“道士用咒語禁邪往往要和存思、行氣等法術配合進行,即是說在念咒時要使自己進入氣功功能態,葛洪用以禁虎的三五禁法便是一例。他說:‘三五禁法,當須口傳,筆不能委曲矣。一法,直思吾身為朱鳥,令長三丈,而立於虎頭上,因即閉氣,虎即去。若暮宿山中者,密取頭上釵,閉氣以刺白虎上”,則亦無所畏。又法,以左手持刀閉氣,畫地作方,祝曰:恒山之陰,太山之陽,盜賊不起,虎狼不行,城郭不完,閉以金關。因以刀橫旬日中白虎上,亦無所畏也。’(《登涉》)”白玉蟾在《玄珠歌注》中也談到,以符咒等法術作法求雨時,以元神運聚自身內五臟之氣,即為五雷。按五行相生相克之原則,運自己氣海之氣,令金水相生,想水遍滿天地,便能降雨;運自己內氣令金木相克,便能打雷;大怒叱吒雙目,擊打自己心火,便能打閃電:想自身陽氣遍天地,化為大火,燒開氣字,便能達到祈晴的目的。為使符咒的施用靈驗,即使是最簡單的符咒的施用也應當與

氣配合。像民間秘密宗教皈一道的修持法則中的“念佛方便法門”就如是:如有極忙的人,或是有病的人……便在早晨或夜間,把手洗乾淨,向了西方,或拜一拜,或作一個揖,把兩手合攏來,誠心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不要記遍數,並不限遍數,隻要不快不慢地儘一口氣念下去,氣長一口氣十幾聲也好,氣短一口氣幾聲也好,連念十口氣……照這個法子做起來,也一樣可以修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因為也是阿彌陀佛四十八個大願心裡的一個

願。

二、與動作配合

符咒術的施行,不像宗教中的求神、求佛,隻是頂禮膜拜,或以香火供祭就可,而要憑借一定的手段去積極地影響外界。正因如此,在施用符咒時,往往要采取一定的動作來配合符咒使之作用到被施用了符咒的對象上,這就是所謂的“咒動”。咒動包括禹步、掐訣、吐唾液、搖頭晃腦等。

禹步是道士作法時的一種特殊步伐,傳說大禹治水時“屆南海之濱,見馬禁咒,能令大石翻動。此鳥禁時,常作是步。禹遂模寫其行,令之入術。按胡先生在書中的解釋,此句中的“白虎”為道教之“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類代號,下文中的“白虎”之義同,指方位而言,非真以釵和刀刺虎也。茲以還,術無不驗。因禹製作,故曰禹步。末世以來,好道者眾,求者蜂起,推最初的禹步並不複雜,如葛洪《抱樸子內篇》記載的禹步步法為:

前舉左,右過左,左就右,左過右,右就左。次舉左,右過左,左就右,如此三步,當滿一丈二尺,後有九跡。或者是

正立,右足在前,左足在後,次複前右足,以左足從右足並,是一步也。次複前右足,次前左足,以右足從左足並,是二步也。次複前右足,以左足從右足並,是三步也。如此,禹步之道畢矣。凡作天下百術,皆宜知禹步。

到了後來,禹步的形式越來越複雜,不僅步伐有種種講究,而且要不停地念動咒語,存想各種神祗隨步而來,或存想自己足踏星鬥,麵謁神靈,求神禳災祛禍,保佑平安。《抱樸子內篇》所提到的“三步九跡”的禹步法。是進一步複雜化了的禹步形式。走禹步本身似乎就是在畫符施符。

掐訣是施用符咒時應加以配合的一種手勢。其作用是可通真製邪。《太清玉冊》說:“捏(也即掐——引者)訣者,所以通真製邪,役將治事各不一。罡訣有七百餘目,今所用者不多。四維,八方,自四指根逐節數共十二,按十二辰分出:八卦、七星、九宮、三台,各主其所行之事。”這就是說,不同的掐訣手勢,在不同的符咒術中具有不同的功用。如召神要用紫微印這種手勢。其法為以小指從第四指背過,用中指勾住,大指掐第四指第三節,中指掐掌心橫紋,二、四指伸直。它象征著握有紫微大印,據說此印可以“指揮一切鬼神及召三十六將”來降伏惡鬼。又如拘邪指:左手指平伸,然後先攏第四指、小指從四指背入中指,勾掐掌心,大指壓中指,曲轉大指頭壓定二指。其作用是拘妖邪至壇前或立獄焚邪,多用於驅邪壓煞。

與念咒相配合的動作中有一種被稱之為“按山源”的非掐訣手勢值得一提。這是一種念某些咒語時須配合做的動作之一。方法是以手指壓按鼻端下、兩鼻孔之間處。古人認為此動作有驅邪鎮鬼的作用。《雲笈七簽》卷四六《秘要訣法?遏邪大祝第九》就談到:“……又叩齒三通,乃開目。徐去左手按山源則鬼井閉門……鼻下山源,是我一身之靈津,真邪之通府。背真者所以生邪氣,為真者所以遏萬邪,在我運攝之爾,故吉凶兆焉。”

三、與“咒物”配合

施用符咒不僅要與“氣”與動作配合,還要配合以一定的物品,使施用的符咒有所憑依。比如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往往在刀劍上刻上或寫上咒語,或是麵對刀劍念咒燒符畫符,認為隻有這樣刀劍才會具有鎮妖避邪的力量。此時的刀劍已相當於符咒本身。

施用符咒時要配合以一定的物品的特點,更突出地體現在詛咒厭勝上。詛咒厭勝的巫術原理是交感巫術(感應律)和模仿巫術(象征律)。交感巫術認為,類似物可以治病,如紅色的植物可以治血疾,黃色的植物可以治黃疸病等。又認為人體的任何部分都可以與全身發生感應作用,脫離人體的頭發、指甲等,隻要巫師施以詛咒術,都可以使人中邪、得病,甚至死亡。模仿巫術認為,將某人接觸過的東西施之以詛咒術,就可以作用於此人。或將一木偶象征某人,用針戳此木偶,就等於殺傷了此人。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那位年輕傭人所用的就是此術,隻不過他所用的偶像是布偶而非木偶。《紅樓夢》第二十五回,寫馬道婆向趙姨娘要了張紙,拿剪子鉸了兩個紙人兒,遞與趙姨娘,教把他二人的年庚寫在上麵;又找了一張藍紙鉸了五個青麵;並在一處,拿針釘了。叫趙姨娘將兩個紙人一並五個鬼都掖在他們各人的床上就完了。說她隻在家裡作法,自有效驗。這裡所用的偶則是紙偶。

詛咒配以咒物之術不僅在漢族中盛行,在一些少數民族中也盛行。例如,佤族過去在發生械鬥時,為咒死敵方,要從敵方的房頭上偷一把茅草回來進行詛咒。傣族過去為咒死對方,則從對方偷取腳印、頭發或衣服碎片並剪一紙人一起進行詛咒後,放在對方竹樓下,或偷對方的指甲並剪紙人用鐵釘釘上。彝族過去咒人時用一草人代替,用刀把草人砍碎,便認為是把敵人砍碎。或將一把草和一隻雞捆在一起,巫師把和草捆在一起的雞拿在手中,口念“咒人經”,詛咒被咒之人像雞一樣死去。念完經後,由家人把雞打死,煮熟食之。然後由巫師紮一萆人用刀砍碎,以示砍死了被咒之人。

四、各種禁忌

施用符咒並非一件簡單隨便之事,它往往有各種嚴格的禁忌規定,決不可越雷池一步。若有違犯,符咒必不靈驗。

(一)齋戒沐浴

施用符咒要靠鬼神相助,而鬼神十分喜好潔淨,所以祈請神靈而帶著滿身塵土,或嘴裡手上不乾淨是萬萬不行的。因此,比較正規的施用符咒,首先要靜心沐浴,洗手漱口,並念“我以月洗身,以日煉真,仙人輔己,玉女佐形,二十八宿,與吾合並,千邪萬穢,逐氣而清”之類的淨身咒。

有的齋戒沐浴隻消在施行符咒術之前或之時進行便可,有的則要在施行符咒術的幾天前就要開始進行。《抱樸子?登涉》就記載了帶升山符前要齋戒七天的做法:“凡人入山,皆當先齋潔七日,不經汙穢,帶升山符出門,作周身三五法。”在《道藏》的一些經文中,有關施用符咒術前需齋戒沐浴的規定也不少,這些經文中明確規定“不得不洗手漱口便施行符咒”雲雲。

(二)施用符咒的等級

很多符咒的施用有嚴格的等級規定,什麼人佩什麼樣的符,念什麼樣的咒都必須認真遵守。比如護身符雖為最常見之符,但各種人所佩戴的護身符卻有各不相同。敦煌遺書斯二四九八卷中就記載了不同身份的三種人所佩戴的三種不同的護身符:

(三)施用符咒的道德要求

道德修養的好壞對施用符咒是否靈驗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一些道教經典中每每強調施行符咒者要“氣清心正”,叫亍善積德”,隻有如此,施用的符咒才能靈驗。否則,無此功德,雖用符念咒也始終無驗。若想假借符咒行“不仁不義”之事,符咒不但不靈驗,還會置這種人於死地。反之,符咒難犯品行端正之人。《太平廣記》和《拍案驚奇》各有一段故事旨在說明這些道理。《太平廣記》中的故事講道:唐貞觀中,西域獻胡僧,咒術能死人,能生人。太宗令於飛騎中取壯勇者試之,如言而死,如言而生。帝以告太常少卿傅奕。奕日,此邪法也。臣聞邪不犯正,若使咒臣,必不能行。帝召僧咒奕,奕對之無所覺。須臾,胡僧忽然後自倒,若為所擊,便不複蘇矣。

《拍案驚奇》卷一七“西山觀設篆度亡魂,開封府備棺追活命”中講了這樣一件事:符篆這家,時時有人習學,頗有高妙的在內。卻有一件作怪:學了這家術法,一些也胡亂做事不得了。儘有奉持不謹,反取其禍的。宋時乾道年間,福建福州有個太常少卿任文薦的長子,叫做任道元。少年慕道,從個師父,是歐陽文彬,傳授五雷天心正法,建壇在家,與人行持,甚著效驗……後來少卿已沒,道元襲了父任……淳熙十三年正月十五日上元之夜,北城居民相約糾眾,在於張道者庵內,啟建黃策大醮一壇,禮請任道元為高功,主持壇事。那日觀看的人,何止挨山塞海。內中有兩個女子,雙鬟高髻,並肩而立,豐神綽約,宛然並蒂芙蓉。任道元抬頭起來看見,驚得目眩心花,魂不附體,那裡還顧什麼醮壇不醮壇,齋戒不齋戒,便開口道:“兩位小娘子請穩便,到裡麵來看一看。”兩女道:“多謝法師。”正輕移蓮步,走進門來,道元目不轉睛,看上看下,口裡謅道:“小娘子提起了鑭裙。”蓋是福建人叫女子抹胸做鑭裙,提起了,是要摸她.的意思,乃彼處鄉談討便宜的說話。內中一女子正色道:“法師做醮,如何卻說恁地話?”拉了同伴,轉身便走。道元又笑道:“即來看法事,便與高功法師結個緣何妨!”兩女耳根通紅,口裡喃喃微罵而去。待得醮事畢,道元便覺左耳後邊有些作癢,又帶些疼痛。叫家人看看,隻見一個紅蓓蕾,如粟粒大,將指頭按去,痛不可忍。

次日歸家,情緒不樂。隔數日……道元是夜夢見神將手持鐵鞭來追逐,道元驚惶奔走,神將趕來,環繞所居九仙山下一匝,被他趕著,一鞭打在腦後,猛然驚覺。自此瘡越加大了,頭脹如栲栳。每夜二鼓叫呼,宛若被鞭之狀。得到二十日將滿,梁鯤(道元妻侄——引者注)在家,夢見神將對他道:“汝到五更初,急到任家,看吾撲道元。”鯤驚起,忙到任家來。道元一見哭道:“相見隻有此一會了。”披衣要下床來,忽然跌倒。七八個家人共扶起來,暗中恰像一隻大手拽出,撲在地上。仔細看看,已此無氣了……

這則故事,雖帶有明顯的因果報應思想,但從中也足以看出施用符咒術與道德修養的重要關係。

(四)念咒不可有絲毫差錯

念誦咒語必須心誠,熟練。由於咒語具有一種神秘的、威力無比的力量,所以對它不能有絲毫的玩笑意圖。我國古書中對念咒常有“心要誠,念要熟”、“宜正心誠意,一氣嗬成”等語。假若念咒語念錯了一個字乃至幾個字,或是把有的前後/幀序念顛倒了,那麼,在很多場合,咒語就會完全失靈,有時甚至會適得其反,給自己招宋橫禍。《拍案驚奇》卷三一中的“侯道士因術成奸”對此便下了很好的注解:一個姓侯名元的樵夫因上山砍柴而遇異人授予符咒,把異人所傳符咒儘行習熟。不上一月,其術已成。變化百物,役召鬼魅,遇著草木土石,念念有詞,便多是步騎甲兵。神通既以廣大,傳將出去,便自有人扶從。於是收好些鄉裡少年勇悍的為將卒,欲舉事。後因不聽,申君告誡,舉事失敗,遭神君斥罵。自此侯元所曉符咒漸漸遺忘,就記得的,做來也不十分靈了。卻是先前相從這些黨羽,不知緣故,聚著不散,還推他為主。自恃其眾,是秋率領了人,在並州大穀地方搶劫。恰好並州將校,偶然領了兵馬經過,知道了,圍了數重。侯元急了,施符念咒,一毫不靈,被斬於陣,黨與遂散。侯元的施符念咒不靈,雖有神靈懲罰之原因,然他對所學符咒的“漸漸遺忘”,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五)用符有時間禁忌

畫符有時間禁忌,用符同樣有時間禁忌。有的符要配合自己的星命進行使用,不得違犯,若有違犯,不但不驗,還會遭受災厄諸事。比如逢太歲星君之年(不論男女之人的1、1、85等歲,皆屬太歲星君之年)的人,必須安奉值年太歲星君,可保平安無事。安時用紅紙書寫太歲符,擇於正月中吉日吉時安之於家中。若此年錯用逢天空星之年的天空不但吉星不會高照,反會造成凶星入宮,造成破財、家庭風波、與人不合之害。敦煌遺書伯二八五六《發病書》中的《推初得病日鬼法》之符則是按個地支順序吞帶並用的。張天師祛病符法,則是按農曆的日期用之。如初一日病者,東南路上得之,是神使客死鬼作祟。頭疼作寒熱,起坐無力,吃食無味。用黃紙五張,東南方四十步逆之,即愈。畫符,吞一道,門上貼一道,吉。

此外,施用符咒還有祭品、法器、食物等方麵的禁忌。由於祭品和法器是在舉行施用符咒這樣的神事時需要的,因而它們就具有了神聖的性質。對它們不能隨便觸摸,否則就會影響符咒的靈驗。

食物方麵的禁忌指的是施用符咒者不能食用某些東西。比如羌族等民族就明確規定念咒者不能食狗肉,不然咒語不僅無效,還會加害於念咒者本身。

第十二部白話道德經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解釋】

道,可以說出來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來的,就不是永恒的名。無,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產生萬物的名字。所以常從“無”中,去觀察道的奧妙。常從“有”中,去觀察道的運行。這兩者是同一個來源,隻是名稱不同。都可說是含義深遠。深遠再深遠,就是一切奧妙的總門。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恒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釋】

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為有醜的了。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為有惡的了。所以,有和無互助產生,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聲互助諧和,前和後互助跟從。因此,聖人以無為處理事務,實行無言的教導,萬物自己發生變化而不為它開頭兒。生長了萬物,而不據為己有,撫育了萬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正是因為不居功,所以功績不會失去。

《老子》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解釋】

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競爭,不珍視難得的貨物,不讓看到人民去當盜賊。不讓看到可以引起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擾亂。因此聖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裡空空的,吃得飽飽的,沒有爭強逞能的誌向,身體棒棒的,經常使人民沒有心智和.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為。用無為的原則辦事,就沒有辦不成的事。

《老子》第四章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解釋】

道是空虛的,而作用卻是沒有窮儘的。深遠的很哪,好象是萬物的宗主。挫滅銳氣,解脫糾紛,涵蓄光亮,混同垢塵。幽隱的很哪,似亡而實存。我不知道它是從哪裡產生的,有天帝之前就有它。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解釋】

天地無所謂仁慈,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無所謂仁慈,任憑百姓自生自滅。天地之間不正象個風箱嗎?雖然空虛,但不短缺,越拉動它風量越多。說的多了就行不通了,還不如保持適中的態度。

《老子》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解釋】

空虛是永恒存在的,這叫做深奧的母性。深奧的母性。是天地的根源。它連綿不斷地存在著,其作用無窮無儘。

《老子》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解釋】

天長地久。天長地久所以能夠長期存在,因為它生存不是為自己,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聖人把自己放在後麵,反而站在前麵,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得到保全。這不正是它不自私嗎?所以能達到自私的目的。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解釋】

最上等的善要象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之爭奪,停留在眾人討厭的低窪低方,所以最接近道。居住在善於選擇地方,存心善於保持深沉,交友善於真誠相愛,說話善於遵守信用,為政善於有條有理,辦事善於發揮能力,行動善於掌握時機。正因為他與事無爭,所以才不會招惹怨恨。

《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解釋】

端的滿滿的,不如適可而止。磨的尖尖的,銳利難保長久。金玉滿堂,不可能長期守住。因富貴而產生驕傲,就會給自己帶來災害。成功了就急流勇退,這才合乎自然的道理。

《老子》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滌除玄鑒,能如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解釋】

精神與形體合一,能不分離嗎?聚集精氣達到柔順,能象嬰兒嗎?洗清雜念,深入內省,能沒有缺點嗎?愛民治國,能不耍小聰明嗎?五官與外界接觸,能甘於示弱嗎?什麼都明白,能不妄為嗎?生長萬物養育萬物,生長萬物而不據為己有,養育萬物而自己無所仗恃,統領萬物而不自居為,主宰,這就是最深遠的德。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解釋】

三十根條幅集中在車轂的周圍,車轂中間有了穿軸的空洞(無),才有車的作用。揉摶粘土作器具,當器具中有空虛的地方才有器具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當房屋中有空虛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隻提供條件,“無”(空虛)才起到作用。

《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

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解釋】

五光十色,使人眼花;過多的樂聲是人耳聾;過多的美味使人口傷;縱情的起馬打獵,是人心放蕩發狂;保存珍貴的東西使人提心吊膽。因此聖人隻為吃飽,不貪求耳目的享受,所以要拋棄那些取得這些。

《老子》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解釋】

受到寵愛或汙辱都感到驚恐,重視身體就象重視大的禍患。為什麼說受到寵愛或汙辱都感到驚恐呢?受寵本來就是卑下的,得到它當然驚恐,失去它也感到驚恐,這就叫做寵辱若驚。什麼叫做重視己身就象重視大的禍患?我之所以會有大的禍患,是因為我有個身體,如果我沒有這個身體,我還有什麼禍患呢?所以能夠以貴己身的態度去對待天下,才可以把天下交付給他;能夠以愛己身的態度去對待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委托給他。

《老子》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

複歸於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解釋】

看它看不見,叫做“夷”,聽它聽不到,叫做“希”,摸它摸不著,叫做“微”,這三種現象,無法追究。因為它們是混為一體的。它上麵並不光亮,下麵也不陰暗,它連綿不絕,難以形容,複回歸於沒有物體的狀態。這叫做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物形的形象,就叫做“恍惚”。迎著它看不見它的頭,跟著它看不見它的尾,拿著古時的道理來駕禦今天的事物,能認識古時的道理,才可以說認識道的規律。

《老子》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淩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兮若無止。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解釋】

古時善於為士的人,細微深遠而通達,深遠得難以認識。正因為難以認識,隻能勉強加以形容:謹慎啊,象冬天趟水過河,警惕啊,象害怕四鄰圍攻,恭敬啊,象當客人,和藹啊,象冰將融化,樸質啊,象為雕琢的素材,空曠啊,象深山幽穀,渾厚啊,象江河的渾水,誰能使渾水不渾?安靜下來就會慢慢澄清。誰能長久保持安定?變動起來就會慢慢打破安定,保持此道的人不會自滿。正因為不自滿,所以能去舊換新。

《老子》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複。

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複命。複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解釋】

儘量使心靈空虛到極點,堅守清淨。萬物都在生長發展,我看到了往複循環的道理。萬物儘管變化紛紛,最後都各自回到他的根本。返回根本叫做靜,也叫使命。使命叫做常,認識了常叫做明。不認識常,而輕舉妄動,必定有凶險。認識了常才能寬容,能寬容才能大公,能大公才能天下歸從,天下歸從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道,符合道才能長久,終身不遇危險。

《老子》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解釋】

最好的統治者,人們僅僅知道有他,次一等的人們親近他讚美他,再次一等的,人們害怕他,最次的,人們看不起他,統治者不值得信任,人們自然就不相信他!最好的統治者是多麼悠閒啊,他不輕易發號施令,事情辦成功了,老百姓都說我們本來就是這個樣的。

《老子》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解釋】

大道被廢棄了,才顯示出仁義。聰明智慧出現了,才有狡詐虛偽。家庭不和睦了,才看得出孝慈。國家昏亂了,才出現忠臣。

《老子》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

【解釋】

拋棄了聰明和智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利益;拋棄了仁和義,人民才能恢複孝慈的天性;拋棄了巧和利,盜賊就能自然消滅。這三條作為法則是不夠的,所以要使人們的認識有所從屬:保持樸素,減少私欲。

《老子》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獨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

累累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解釋】

拋棄學問才能免除憂患。應諾與阿斥,相差有多少?善良與醜惡,相差有多少?人們所怕的,就不能怕。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啊,還沒有個儘頭!眾人都興高采烈,好象參加盛大的宴席,好象春天去登台眺望美景。唯獨我自己淡淡的無動於衷,好象還不會發笑的嬰兒。疲倦啊,象是無家可歸!.眾人都有餘,隻有我好象什麼也沒有,我真是愚人的心腸啊,混混沌沌啊!人們都是那麼清醒,我卻混混迷迷,人們是那麼精明,我卻什麼也不知道。遼闊無邊啊,象大海,無儘無休啊,象大風。.眾人都有能耐,唯獨我愚笨無能。我和人們都不一樣,是因為我以得了道為貴。

《老子》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解釋】

大德的形態,與道一致。道這個東西,是恍恍惚惚的沒有固定的形體。惚啊恍啊,惚恍之中卻有形象;恍啊惚啊,恍惚之中卻有實物;深啊遠啊,深遠之中卻有精氣,這種精氣是真實可信的。從古到今,它的名字不能廢去,根據它才能認是萬物的開始。我怎麼會知道萬物的開始的情況呢?原因就在於此。

《老子》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解釋】

委屈才能保全,彎曲才能伸直,低窪才能充盈,破舊才能生新,少取才有收獲,多取反而迷惑。因此聖人用這一原則作為天下事理和模式。不固執己見,才能看的分明;不自以為是,才能是非昭彰;不自我誇耀才顯得有功,不自高自大才能保持長久;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天下就沒有人能爭得過他。古時所說的委屈才能保全等話,怎麼能是空話呢!真正能全部得到它。

《老子》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解釋】

少說話是合乎自然法則的。所以,狂風刮不到一個早晨,暴雨下不到一整天,是誰使它這樣的?是天地。天地(的狂風暴雨)尚且不能持久,何況於人呢?所以凡是從事於道的人:求道的就與道相同。求德的就與德相同,求失的就與失相同。與道相同的人,道也樂意得到他;與德相同的人,德也樂意得到他;與失相同的人,失也樂意得到他。不值得信任的,當然就有不相信的事情發生!

《老子》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解釋】

掂起腳跟是站不穩當的;故意跨大步是走不遠的;固執己見的是看不分明的;自以為是的是看不清是非的;自我炫耀的是顯不出功勞的;自高自大的是不能長久的。從道的觀點來看,應當說是剩飯贅瘤。誰都厭惡它,所以有道的人不這樣做。

《老子》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解釋】

有一個混然一體的東西,出生在天地之前。無聲啊,無形啊,不依靠外力而永遠存在。不停地循環運行,它可以算做天下萬物的根本。我不知到它的名字,把它叫做道,並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叫做大。大到無邊叫做逝去,逝去叫做遙遠,遙遠可返回本原。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以大為法則,地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道以自然為法則。

《老子》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解釋】

重是輕的根本,靜是動的主宰。因此,聖人終日行走不離開輜重。雖有豪華的生活,卻不沉溺在裡麵。為什麼身為大國的君主,卻輕率地對待天下的事情呢?輕率必然喪失基礎,妄動必然喪失主宰。

《老子》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解釋】

善於行路的,不留轍跡;善於言談的,不留話柄;善於計算的,不留籌碼;善於關閉的不用鎖具卻不能打開;善於捆綁的,不用繩索卻不能解脫。因此,聖人總是善於救人,所以沒有廢棄的人;總是善於用物,所以總是沒有廢棄的物;這就叫做內在的聰明。所以,善人是惡人的老師,惡人是山熱病的借鑒,不尊重他的老師,不愛護他的借鑒,雖自以為明智而實際上很糊塗。這就是精深奧妙的道理。

《老子》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複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穀。為天下穀,常德乃足,複歸於樸。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複歸於無極。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智不割。

【解釋】

知道什麼是雄強,卻安守柔弱,甘作天下的溝溪。甘作天下的溝溪,永恒的德就不會離失,回複到初生的嬰兒的狀態。明知什麼是明亮,卻安守黑暗,甘作天下的模式。甘作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就不會丟失,回複到最終的真理。明知什麼是榮耀,卻安守卑辱,甘願作天下的川穀。甘作天下的川穀,永恒的德才可以充足,回複的純樸,純樸分散就成為器具,聖人們用它們是發揮他們的長處。所以,大的器具是完整的。

《老子》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解釋】

打算治理天下用妄為的辦法,我看他是得不到什麼的。天下詩歌神聖的東西,是不能妄為的。妄為的人要失敗,想據為己有的要丟失。所以一切事物有前行的有後隨的,有輕噓的有急吹的,有強壯的有瘦弱的,有小挫的有全毀的。所以聖人要去掉極端的奢侈的過分的措施。

《老子》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遠。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解釋】

用道輔助君王的人,不用兵力在天下逞強,這事容易得到報應:軍隊駐過的地方,就會長滿荊棘。大戰之後,必定有荒年。善於用兵的隻求有個好結果就行了,不敢用兵來逞強。有好結果了,不要自高自大,有好結果了不要誇耀,有好結果了不要驕傲,有好結果了要看成是出於不得已,有好結果了不要逞強。事物壯大了就會衰老,這就叫不和乎道的原則,不和乎道的原則必然消亡。

《老子》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誌於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解釋】

兵器是不吉利的東西,誰都厭惡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仰仗它。君子平時以左邊為上,打仗時就以右邊為上。兵器是不吉利的東西,不是君子的東西,不得已而用它,看輕一些為好。勝利了也不要看成是美事。如果看成美事,就是喜歡殺人了。喜歡殺人的人,就不可能得誌於天下了。吉慶事以左邊為上,凶喪事以右邊為上。偏將軍在左邊,上*將軍在右邊,就是說用辦喪事的規矩來處理。戰爭殺人眾多,要帶者悲痛的心情參與,就是戰勝了也要用辦喪事的規矩來處理。

《老子》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製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解釋】

道永遠沒有固定的名稱。樸雖然小,天下沒有誰能支配它。到侯王的如果能守著它,萬物將會自動歸從。天地之氣相合,就會下雨。人們沒有指使它,它卻自然均勻。開始有製度就要有名稱,名稱既然有了,就要適可而止。知道適可而止可以避免危險。比如道為天下所歸,就像江海為一切河流所歸一樣。

《老子》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誌。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解釋】

能認識彆人的叫做智,能認識自己的叫做明。能戰勝彆人的叫做有力,能戰勝自己缺點的叫做剛強。知道滿足就感覺富有,堅持力行的就是有誌氣,不迷失本性的就能長久,死而不被遺忘的就是長壽。

《老子》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解釋】

萬物依靠它生存而它從不說什麼,成功了它不據為己有。養育了萬物而不自以為主宰,經常沒有.,可稱為渺小;萬物想它歸附而它不自以為主宰,可以稱之為偉大。因為它到底不自以為偉大,所以才成為偉大。

《老子》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解釋】

誰要掌握了道,天下人都要向他投靠。都來投靠也不會互相傷害,大家都和平安泰。音樂與美食,能使行人停步。道要說出來,卻淡的無味。看它看不見,聽它聽不到,用它用不完。

《老子》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解釋】

想要收斂它,必先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增強它;想要廢棄它,必先興盛它;想要奪取它,必先給與它。這叫做精深的預見,柔弱會戰勝剛強。魚不能離開水,國家的好武器不能拿出來給人看。

《老子》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解釋】

道是無為的而沒有一件事不是它所為的。侯王如果能保持無為這一原則,萬物將自動向他歸化。歸化後如果有.發作,我就用“無名之撲”來鎮服他。無名之撲也就是根絕.。根絕.可以安靜,天下自然就會穩定。

《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解釋】

上德不表現為有德,實際上是有德。下德自以為有德,實際上是沒有德的。上德無所表現不故意表現他的德。下德有所表現並故意表現他的德。上仁有所表現,但非故意表現他的仁。上義有所表現,並故意表現他的義。上禮有所表現而得不到響應。就伸出胳膊強迫人家來響應。所以失去了道以後才有德,失去了德以後才有仁,失去了仁以後才有義,失去了義而後才有禮。禮這個東西,是忠信的不足是混亂的開始。有先見之明的人,是道的虛華是愚昧的開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淳厚而不居於貧薄,存心樸實,而不在於虛華。所以要舍棄後者采取前者。

《老子》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穀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故貴以*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為本邪?非乎?故致譽無譽。是故不欲□□如玉,珞珞如石。

【解釋】

自古以來凡是得到一的: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安寧,神得到一就有靈,窪坑得到一就充盈,萬物得到一就繁衍滋生,侯王得到一就能為天下的首領。他們都是從得到一才能達到的境界,天不能保持清明,恐怕要破裂;地不能保持安寧,恐怕要廢棄;神不能保持靈驗,恐怕就要消失;窪坑不能保持充盈,恐怕要枯竭;萬物不能繁衍滋生,恐怕要滅絕;侯王不能保持高地位,恐怕要垮台。所以,貴以*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所以,侯王自稱為“孤家”.“寡人”“不*”。這不是以*為根本嗎?難道不是這樣嗎?所以,追求過多的榮譽就沒有榮譽,不想做高貴的美玉,要做堅硬的基石。

《老子》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解釋】

向相反的方向變化是道的運動,示弱是道的運用。天下萬物生於能看得見的“有”,而“有”卻生於看不見的“無”。

《老子》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穀;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解釋】

上士聽了道的道理,就努力去實踐;中士聽了道的道理,覺得好象是有道理又好象沒道理;下士聽了道的道理,就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所以古人說過:明顯的“道”好象暗昧,前進的“道”好象後退,平坦的“道”好像高低不平,崇高的“德”好像低窪的川穀,潔白好象汙垢,廣大的“德”好像有不足,剛健的“德”好像是怠惰,質地純淨好像是渾濁。最大的方形反而沒有邊角,重大的器具往往製成得很晚,最大的聲音聽來反而無聲,最大的形象看來反而無形。“道”幽隱而無名,隻有“道”,才善於使萬物得以完成。

《老子》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解釋】

道產生統一體,統一體產生對立的兩個方麵,對立的兩個方麵產生第三者,第三者產生萬事萬物。萬物內部都包含著陰陽兩個對立的方麵,它們在交衝中得到和諧。人們所厭惡的就是“孤家”.“寡人”.“不*”這些詞兒。而王公們卻用這些詞兒稱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貶損它它卻得到增益;增益它它卻受到貶損。人們所教導我的,我也用來教導彆人:“強暴的人不得好死”。我要把這句話作為教人的宗旨。

《老子》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解釋】

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駕禦天下最堅硬的東西。無形的力量能進入沒有空隙的東西裡麵。我因而認識到無為的好處。無言的教導,無為的好處,天下的事很少能夠比上得上它。

《老子》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解釋】

名聲與身體相比哪個親切?身體與財產相比哪個重要?得到和喪失相比哪個有害?所以,過分的吝惜必招致更大的破費,豐厚的儲藏必有嚴重的損失。知道滿足就不會遭到侮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可以長久安全。

《老子》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盈若衝,其用不窮。

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解釋】

最完美的東西好象是空虛的,它的作用不會窮竭。最挺直的好象彎曲,最靈巧的好象笨拙,最好的口才好象說話遲鈍。急走能戰勝寒冷,安靜能克服炎熱,清淨無為可以做天下的首領。

《老子》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解釋】

天下有道時,戰馬都用來耕地;天下無道時,懷孕的馬也要在戰場上生駒。最大的災禍是不知道滿足,最大的罪過是貪得無厭。所以,知道滿足為滿足永遠是滿足的。

《老子》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解釋】

不出大門,就能知道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能看到天道。走出去越遠,知道的道理越少。所以聖人不需要通過經曆就能知曉,不需親見就能明了,不去做就能成功。

《老子》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解釋】

求學問天天增加,求道天天減少,減少再減少,以至於達到無為的境地,雖然無為而沒有不是他所為的。治理天下不要經常進行乾擾。如果經常乾擾,就不可能治理好天下。

《老子》第四十九章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解釋】

聖人沒有固定的意誌以百姓的意誌為意誌。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就可以使人向善。講信用的人我信任他,不講信用的人我也信任他,就可以使人守信用。勝任治理天下,和和氣氣使天下百姓心思歸於渾樸。百姓都注意他們自己聽到的和看到的,聖人使百姓們都回複到嬰兒般的狀態。

《老子》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解釋】

從出生到死亡。長命的占十分之三,短命的占十分之三,本來可以長命的,卻過早死去的也占十分之三。這是為什麼?因為想長命,生活過於優厚。聽說善於保護生命的人,在陸地上行走不會遇到牛和老虎,在戰爭中不會遭到殺傷。牛永不上它的角,老虎用不上它的爪,兵器用不上它的刃。這是為什麼?因為他不到有死亡危險的地方去。

《老子》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最新小说: 戰神至尊葉塵 九叔:加入聊天群的我,無敵了! 無敵從氪金開始 我在足壇當主角 橫推一切敵 少年籃王 罪全書全集(《十宗罪》原著) 秦陽蘇曼柔 冰與火之維斯特洛拯救指南 山海經禁地:我!獨守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