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隻背書的結果。
商品傾銷這種概念,在12世紀,根本沒法玩。
大宋的製造業明明比金國發達,開放對大宋有好處才對啊?
乍一看是這樣啊!
那為什麼曆史上的大宋嚴格控製宋金、宋夏、宋高麗、宋日邊境的貿易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中原王朝周邊所有國家的人口都有限。
而且,不得不承認,在這個時代,老百姓日子過得最爽的,是大宋朝的老百姓。
強盛的遼國、金國,在武力上占有優勢,可是他們的老百姓過得比大宋的老百姓慘得多,更彆提西夏了。
民間既沒有充足的人口,又沒有消費力,談什麼商品傾銷呢?
再說了,商品傾銷還有四個必備條件:
一、生產成本得足夠低。
二、運輸成本得足夠低。
三、商業大環境得足夠穩定。
四、消費群體足夠大。
這四點,在12世紀的金國,都不具備。
如果一定要談雙方開放後,比誰賣的東西多,恐怕還真的是金國了。
大宋把東西運輸過去,可能金國的一個縣有餘錢消費的就那幾個。
除非是定點供給,例如供給到金國人口密集的地方,做一部分人的買賣。
或者說,利用榷場直接賣給金國官方,但需求量相對來說肯定不大。
金國把他們的東西運輸南下,麵臨的可是海量的有能力的消費市場。
就跟前年金國對大宋輸出羊和青白鹽是一個道理。
長白山的物產極其豐富,塞外的商品在中原是極受歡迎的。
這也是金國的保守派們一直想要建立的局麵。
而且,金國是缺銅錢的。
但現在,由於戰略局勢的被動,接下來宋金的談判,金國恐怕就沒有那麼好要籌碼了。
在安排完支援遼陽府的援軍後,宗望轉身又派出了一個使者入宋。
四月二十八日傍晚,趙寧正在吃完飯,高俅來了。
“陛下,有急事。”
“說。”趙寧最近的心情很好。
遼東局勢在往前推進,他在等韓世忠的好消息。
西北買馬進展也順利,陝西戰馬補充已經到兩萬匹的規模。
李彥仙和劉錡部,都在配置大規模的騎兵軍團。
並且,趙寧還給嶽飛寫信了,讓他在神武軍騎兵軍團中挑選幾個能打的去西北給他們搞騎兵培訓。
一旦陝西的騎兵軍團建立起來,西夏就準備好棺材吧。
高俅猶豫了一下,說道:“江陵府又發生私鬥了,這次民間參與進來的人有三千多人,死傷高達一千。”
趙寧一聽這消息,氣得一把將碗裡的飯拍在了桌子上,怒道:“唐恪是不是不想乾了!”
高俅連忙說道:“陛下息怒。”
“三千人!”趙寧豁然站起來,“膽子也太大了!這是要造反啊!”
“陛下,臣以為,這件事與荊湖北路大麵積開荒有關係,每一次私鬥都是因為良田爭奪!”
“怎麼!開荒出來的良田,還能有私人分配不成!他們當朝廷是什麼!一次又一次挑戰朕的耐心!”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