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自己依托匡山上的碉堡、壕溝組成的防禦工事,和林家軍打成僵持戰、消耗戰。
等到林家軍彈藥、糧草不足後,他們定會軍心大亂,到時候自己趁機帶兵進攻,定能一戰取勝!
張寶慶越分析,越覺得自己這個計策十分妥當,儘管是800對3000,但優勢依然在我!
很快,800保安團抵達匡山的東西兩峰,並迅速進駐兩座峰頭上的碉堡、戰壕,警惕地等待著林家軍的到來。
然而,這林家軍就像那《大西廂》的張生,張寶慶就像是那崔鶯鶯,她等著張生,是左等也不來,右等也不來。
不過提前派出去的幾個探子回來稟報,說林家軍都在距匡山五裡外的營地內休整,暫時沒有進攻的意向。
聽到這個消息,張寶慶心裡多少放下心來,看樣子,林家軍那邊兒應該也發現匡山不好打了,估摸著正在琢磨進攻計劃。
嗬嗬!
接著琢磨吧!
匡山上的防禦工事,都是他張寶慶親自帶人修築的,彆說是3000多人的林家軍,就是5000人撞上來,也得撞得滿臉是血、斷胳膊斷腿!
張寶慶隨即下令,讓大部分士兵原地休息,陣地上隻留下少數哨兵警戒,免得把精力消耗在等待上。
同時,張寶慶很重視情報的作用,所以,每天派出去的探子由5人增加到了20人。
他要探子們一刻不停的監督林家軍的營地,這樣他就能在最快的時間掌握林家軍的動向,自己也好有所應對!
正當張寶慶嚴陣以待時,在五裡開外的林家軍營地內,看起來一座挨著一座、密密麻麻的棚屋,裡麵卻是空蕩蕩的,很多棚屋內連個床都沒有。
實際上,整個營地內駐紮的士兵隻有500餘人,他們根本就是一支佯兵,在此吸引張寶慶的目光。
此時,林家軍的真正主力早已開始急行軍,從與北安縣交界的嶺西地區繞路迂回。
事實上,早在張寶慶搶先進駐匡山以後,帶隊的郭朗就意識到,如果強攻匡山,隻能徒增無謂的傷亡,而且能不能打下匡山,他也沒有十足的把握。
可是不打下匡山,林家軍就沒辦法穿過夾龍溝,進攻北安縣縣城。
正在這兩難之際,郭朗突然想到了林鴻飛之前給他傳授過的一些作戰思路:
“一場戰爭,其內部包含著大大小小多次戰鬥。”
“而每一次戰鬥的勝負,都在影響著戰爭勝利天平的傾斜方向。”
“因此,在指揮戰鬥過程中,指揮官的眼光絕不能隻局限在戰鬥的這一個點,而是要將目光俯瞰到戰爭的整個麵。”
此刻,郭朗意識到,既然匡山不好打、又卡在關鍵道路上,那老子繞路還不行嗎?
夾龍溝,隻是北安縣境內通往縣城的必經之路。
可它不是其他地區通往縣城的必經之路啊!
自己完全可以帶著部下,從隔壁的平城縣、嶺中地區兜個圈子,直接迂回包抄上去。
等到自己進攻縣城時,張寶慶肯定會從匡山撤離,趕回去保護縣城。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