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中樞,正和殿。
此時,文武百官聚集於此,各抒己見,氣氛頗為激烈。
邊境戰亂乃是常態,通常都是由北燕王和鎮南王負責鎮守邊關,平定戰亂。
但是這次鎮南王卻一反常態,主動向朝堂求援,這就很不正常了。
好吧,他們聽說這次水祭,鎮南王折了六萬黑甲軍和三千近衛軍,連四營將主都死了……的確挺慘的。
但是這和他們有什麼關係?
反正戰火一時半會兒也燒不到洛京,他們可不相信,鎮南王這隻老狐狸在南疆經營了這麼多年,隻有這麼一點底蘊?對方肯定是不想暴露自己的底牌,所以想把朝廷拉下水。
朝堂上的袞袞諸公,有的精於算計、有的長袖善舞、有的狡猾隱忍、還有的屍位素餐,可就是沒有一個蠢貨,他們早就看透了鎮南王的小心思。
之所以出現爭執,還是關於救援的問題,因為他們不得不考慮此事所帶來的影響。
比如、假設……隻是假設,鎮南王這老家夥真就隱忍不發來個苦肉計,放任南蠻大軍入侵大楚疆域,到時候生靈塗炭、百姓遭殃,所有的冒頭都會指向朝廷的不作為。
明明鎮南王發出求援,為什麼朝廷視而不見?
任由南蠻大軍燒殺搶掠,殘害百姓,這樣的朝廷還配統禦江山嗎?
人心一失,氣運便散。
到時候,鎮南王就可以名正言順的聲討朝廷,甚至抨擊太子監國。
在巨大的壓力之下,朝廷要嘛違逆民意,要嘛順從民意,最後倒黴的必然是他們。
“太子駕到——”
後殿傳來內侍的高喊,隨即,太子楚雲敵闊步走上大殿,坐在龍椅旁邊。
自十二年前開始,大楚帝君便以養傷為名退居幕後,不再過問朝堂之事,因此由太子監國、三公輔政,多年來倒也比較安穩,至少沒有出過什麼太大的亂子。
曾有外界傳言,是太子楚雲敵軟禁了帝君,各方勢力包括北燕王與鎮南王,都在暗中推波助瀾,挑撥離間。
不過這麼多年過去了,楚雲敵依然穩坐監國之位,這足以說明朝堂的態度和這位太子的手腕。
“臣等,拜見太子殿下!”
“眾卿平身。”
楚雲敵語氣淡漠,目光睥睨,不怒自威,頗有幾分帝君當年的氣勢:“都說說吧,邊關之事本宮已經知曉,鎮南王求援之事,諸位有何看法?”
聽到太子詢問,下方百官麵麵相覷,猶豫不決。
此事關係重大,出了問題是要擔責的,所以誰都不敢輕易發表意見。
“回稟殿下,老臣認為此時不宜出兵,還需要再觀望觀望,畢竟南疆之事當由鎮南王負責,若是開了先河,大家都來求援,反而會導致國力虛空。”
率先開口的是太尉蔡卜,朝堂三公之一,統管天下兵事。
照理說,出兵之事當以太尉意見為主,但是丞相董師禾卻有不同意見。
“殿下,老臣以為此事理應出兵,而且要大張旗鼓的出邊……我們要告訴天下人,不管南疆或北域,都是大楚的疆域,犯者必誅。”
“丞相說的沒錯,此乃老成謀國之言。”
“哼!若是兵力外調,誰來拱衛皇城?到時候亂賊四起,社稷危矣!”
“皇城禁內有禁軍坐鎮,劉大人未免有些危言聳聽了。”
“王大人才是不可理喻!那鎮南王是好相與的嗎?到時候大軍淪陷南疆,被坑死了怎麼辦?”
“鎮南王豈敢如此大逆不道。”
“這些年鎮南王欺上瞞下的事情還乾得少嗎?”
董師禾開口,不少文臣隨之附和,也有不少武將反駁的聲音,朝堂內的氣氛頓時激烈了許多。
雙方爭執,都有自己的道理。
楚雲敵目光頓轉,看向一旁韜光養晦的白發老者:“大司空對此事有何看法?”
白成安苦笑著搖了搖頭:“老臣就是一個打雜的,這種兵事還是由太子殿下和丞相太尉商議決定吧。”
“大司空乃我大楚梁柱,切莫妄自菲薄。”楚雲敵微微頷首沒有再問,他還是比較滿意對方的態度。
頓了頓,楚雲敵緩緩開口道:“本宮同意丞相之言,可以派兵救援,但是不能派太多,九營一軍十萬兵力即可,畢竟多了會動搖皇城根基,也會引來鎮南王的忌憚。”
蔡卜正準備說話,卻被楚雲敵的目光擋了回去。
“本宮聽說北燕王世子如今也在南疆為官,而且發展的挺好。不過他既是南疆官員,自當為南疆出力,啟用征召令吧,讓達州城派兵增援潼陽關……另外傳告天下,動員宗門世家,號召有誌之士抵禦外族。”
“殿下英明。”文武百官齊身行禮。
“那此事就如此決定了,三位老師請隨本宮內殿一敘。”
“臣等告退。”
百官各自散退,董師禾、蔡卜和白成安卻留了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