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煙能在空中繪圖,在艾蓮娜和王齊的認知裡不是問題,但災二代和流放地本地人不知道,還得從頭研究。
經過12團臨時部署在埃爾忒旁邊的本部實驗發現,可以,又不完全行。
可以是因為形式上完全能說通,確實可以通過不拋射發煙筒,在天上留下線形、圓形
說不行是現有發煙劑的目的是儘快讓煙覆蓋煙筒上方,並且要升到一定高度避免地形遮擋,而這個線路和在空中維持煙霧形狀的要求是衝突的。
不過新品研發需要時間,現在也隻能湊合用著。
現有發煙筒在白天時,大致形狀能維持二十秒左右,時間再長就會擴散到顏色不夠明顯的程度。
所以空中繪圖必須控製在十五秒以內,給地麵的人留下足夠的時間記憶圖形。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就太難了。
空中繪圖不是手寫文字,短短十五秒,單架飛機也隻能畫個線條或一個圓,過於簡單的圖形無法給無基礎者傳遞足夠的信息,這就要求空中繪圖必須以機隊形式實現。
以三機為例,首先需要三型後座觀察員記錄下地麵的危險區域、安全通道,並由各機觀察員或主駕駛員定製圖形。
然後通過燈光信號給其他飛機提供自身航向信息,完成後還是用燈光信息約定煙霧啟動時間。
條目不多,裡麵的問題卻非常多。
一號機需要走直線指示地麵行動方向,而二號機則要用紅色畫出危險區,三號機可能需要用藍色畫一條小溪做為識彆點,那麼空中三架飛機如何做到協調到一致時間抵達圖形初始點?
分開畫?不需要時間一致?都可能導致信息傳遞錯誤。
空投區域地圖沒有這些麻煩,卻有著時效性的問題。
預裝載在拋灑筒裡的地圖,沒辦法填充現場觀察細節;而觀察員臨時手繪,以低空飛行丟下去,有可能讓飛機處於被攻擊風險中,而且精細度也不會比空中拉煙作圖高多少。
12團折騰了半個月,團參謀們認為門檻還是太高了,一般機組很難訓練到這樣的默契度,無法在前線適用。
還是得更簡單。
直接在尾翼下綁上寫了字的橫幅,回到二型的操作方式,觀察員直接開艙拉繩子來解開橫幅。
這樣隻需要幾麵橫幅,配合飛行方向就能傳達足夠多的信息,比如“往這裡走”、“有危險”、“魔族正在接近”。
而這個方法根本不需要團部研究了,派駐在前方的飛行員就是這麼乾的。
但是有沒有一種可能,隨著未來軍事行動的種類增加,真的需要一種新的信息傳遞方式,來應對某些極端戰區狀況呢?
現有的戰場信息傳遞,優先考慮有線電話,可在跨浮島行動中,電話顯然就沒辦法和本部聯絡了。
接下來的人力傳遞,可靠是可靠,卻有著人員安全風險和信息傳遞有較長延遲的雙重缺陷。
再往後才是空軍的兩種通訊手段,燈光和魔法通訊器,兩者實際效果和無線電塔一樣,都隻能用“嘀嘀嘀”的間斷式聲、光發送信息編碼。
其實是夠應付不少場景的,單純的煙霧、禁魔都不能徹底阻斷軍事消息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