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實驗後,拆除實驗裝置,發現一號裝置下方的岩體都給凍裂了,二號情況好得多,下方岩體雖然有積累一些應力,但還保持著完整。
接下來就是成批建設二號冰川裝置。
目標大概形成一個十餘平方公裡的冰川,每小時凝水量三十萬噸左右,用四年的時間灌滿水庫。
繼續擴大也不是不行,不過隨著凝水量增加,受庫區水汽補充速度影響,邊際效應遞減,並不能加速太多。
真蓄水還是得指望下雨,要是每天能下個五百毫米,半年都不要……很明顯這個雨量也足夠離譜,板塊起飛之前第一次蒸氣劇烈噴發後的降雨,日均也就三百多毫米。
那有沒有可能人工降雨呢?
似乎也可以試試。
隨著世界疊加,氣壓和溫度沒有比地麵時低,雨雲還是在上麵。
現在沒有量產碘化銀的能力,也不舍得把銀當消耗品用,隻能用魔法,就是不知道效果咋樣,讓勘探隊試一試唄。
這個時候紅石魔術設備廠在生產飛機用升力裝置和冰凍魔術陣,已經滿負荷了。
把這種隻要幾台的東西交給科研院,有點浪費科研力量,乾脆讓勘探隊聯係魔法學院讓師生們做,他們自己都是魔法師,還省了造器材的步驟。
而且是徹底轉讓,連狂風二型飛機也一道給魔法學院捐了幾架。
兩個月後王齊得到學院方的彙報文件,果然效果並不好。
積雨雲太高了,降下來的水大部分都落不到地麵就會消失掉。
這個消失並不是都蒸發,以現階段的空氣濕度蒸發量反而是小頭。很多雨會因為高度差太大,半路上粉碎成細沫子被風吹跑,這部分會以毛毛雨的形式散布在非常大的區域裡。可能在水庫上方增雨,結果一半撒到風穀板塊去。
總之學院方的師生們實驗了很多方案刺激積雨雲,最好的一次是因為氣壓臨時降低後積雨雲下壓,給庫區帶來大約50毫米降雨。
看來人工降雨是沒戲了,不過也沒有停止研究,就當作魔法學院的課題小組吧,也可以為未來的天氣預報積累一些基礎知識和理論。
魔法學院除了負責慢慢推進農業、幽靈、降雨等幾個研究項目,今年已經有部分學生可以畢業,也是各部門都比較期待的事情。
王齊也拿到了最近的學分統計數據。
第一批進入魔法學院的學生,總人數為2400人,第二學年淘汰掉1500人,但有人不服,允許他們自費上學。
魔法學院的的教師工資稱得上誇張,比賣命的同等級傭兵還高,按學費覆蓋工資和實驗損耗標準,四個學級平攤來計算人均學費,一年學費還要1000元,按100元一月的工資,相當於不吃不喝十個月,根本不是一般家庭能負擔得起的,絕大多數強留下來的都是通過讚助形式入學的有錢人子弟。
這些人就算在學校裡有些成就,最後也是給自家服務,和王國關係不大。
拋開這部分,一、二環野法師學生和普通民眾子弟,大約有五百人,其中一百八十名都是從鳳凰城夜族學校和利刃學校保送的。
夜族和利刃都是被索拉裡斯改造過的生物,神秘屬性非常高,保送的兩百人也是優選出來的,能留下這麼大的比例不奇怪。
現在還差三個月畢業,各部門要搶人的報告已經送到王齊案頭上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