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城的領主多克並不是個善於思考的領主,但這樣的他能一直統治著同時有煤鐵二礦的黑水城,恰好能說明他的武力非常強。
多克領主後知後覺,等鐵路鋪到黑水城門口了,才意識到鐵路的後麵就是那個到處賣鐵的家夥。
因為鐵路站點並未直接進城,距離城牆都有十幾裡地,多克隻是讓管家找點借口去收稅。
對方老實交稅,就讓多克為難了。
畢竟這是一種從未在流放地裡被人使用的接觸方式,多克仗著個人力量強大,絲毫沒有危機感。
放著先看看吧,多一個稅源也不是壞事。
出乎所有人意料,外來的鐵路竟然給黑水城帶來了繁榮而非危機。
鐵路將煤炭、鐵礦石的采購量提高了一個數量級,從每月不到兩千噸飆升到一萬多噸,並且還在穩步增加。
這錢並沒有全部落入礦主手裡,因為奴隸的開采能力實在跟不上采購量,他們不得不高價雇傭一大批本地勞動力,推動了市民購買力的提升。
鐵礦之外,鐵路另一端的家夥還會采購很多東西,采購能形成批量的包括但不限於肉魚乾、香料、布料、銀器。
生生把黑水城原本十萬人的采購級彆往上翻了幾番,城市商業規模爆漲一波,成了東西向和南邊的商品集散中心。
就是有一點不太好,南邊來的商人隻接受鳳凰幣交易和鐵錠易貨兩種交易方式。
鳳凰幣是一種木錢,絕大多數商人對此隻是一笑而過,不過鐵確實是硬通貨。
可這種交易方式卻擠壓了黑水城本地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的冶鐵業。
自從當初發現有人賣很多鐵,決定建立自己的冶鐵中心後,黑水城冶鐵水平漸漸提升,按一千從業人員計算,現在人均每天產鐵量已經達到50公斤。
這已經是相當厲害的水平,五十公斤,以往鐵匠一戶五口加一起,一天都很難煉出這麼多來。
問題是生產力擺在這,這麼多鐵誰來消耗?
日均五十噸,周邊本就難以消化,鐵路每天還要輸出十來噸,導致鐵價一再走低。
兩個月前多克耍了一次流氓,強令鐵路不得運鐵錠來黑水城。
結果彆人確實不運了,但鐵價並未恢複。
讓管家去查,也沒查出所以然來。
……其實管家是查到了一些事的,就是不敢說。
倒不是管家不關心黑水城的歸屬,而是有的事說出來也於事無補。
比如鐵價沒恢複的原因,是因為商人們在黑水城改用鐵器了。
鐵器和鐵錠隻有一字之差,背後的意義卻不一樣。黑水城能把人均冶鐵量提高到50公斤,他們能把鐵器生產量提高到同樣重量級嗎?要做到這一點,至少要投入十倍的人力。
把鐵器的事情反應給多克領主,結果無非是再禁鐵器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