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自學新語言,兒童書比詞典更有用,它們都有配圖和注音,即便不知道注音怎麼讀,隻要書足夠多,也能總結一套“方言”式的讀音出來。能讀以後學起來會更容易。
不知道是不是太久沒學過基礎知識了,學了不到兩小時,開始感覺頭變大了。
趕緊停下來,又去擰六角螺栓。
按計劃燃燒碳塊給它加溫,通過熱脹冷縮原理產生的形變力讓鐵鏽解體,至於高溫脫氧,靠覆蓋炭火大約不太夠。
碳塊加熱速度肯定不如噴槍,過慢的形變給了鏽跡同步膨脹的機會,碎裂效果大幅降低,但材質不同的膨脹係數及溫度耐受差異,能確保一定有效果而不是做無用功。
經過三輪共三小時出頭的努力,終於把幾顆內六角螺栓取下,騎行器被整體拆開。
裡麵沒有出現更多讓人惱火的東西,順利完成零部件拆解。
剩下的工作晚上再做,吃飯,洗漱,倒汙水,睡覺。
……
起床後還是老一套,折騰大半個小時,又到觀察點瞄一陣外麵的動靜,沒發現什麼危險,開始乾活。
先把【發電項目】的後續工作準備一下。
騎行器的零部件拆解完,接下來的工作便是除鏽。
眾所周知,除鏽用噴砂、激光和酸洗,眼前顯然都沒有條件。
砂紙……沒找著。
隻能用原始物理手段,沙洗。
就是弄一沙盆,用沙子給零件搓澡!其實用圓形桶子裝沙滾動脫鏽效果更好,不過王齊沒打算把除鏽做成一門產業,沒去折騰。
沙子基地裡就有,還有兩種。
一種被風吹到樓頂堆積在屋簷邊的,都是很細的細沙,而且混雜了爬牆植物的屍體,質地更接近土壤,用來除鏽效果不太好。
另一種是早期為了弄沙盤從外麵采集來的,本質是沙化混凝土,結果沒用上,後來用於做應急滅火道具,就在廚房雜物間)架子上。
弄小半盆砂,零件放裡麵,扯塊碎布護著手用力搓,和在搓衣板上搓衣服差不多。
搓一陣,用手指摸一摸。
折騰半小時才摸到一點光滑感,距離完全除鏽還比較遙遠。
鏽跡如果不除淨,再鏽成大片會很快,砂洗到這些零件徹底除鏽,感覺還要好幾個工時。
先放放,用上電的目的是讀取災前數據,眼前語言、數據硬盤、電腦、逆變器等等都沒弄完,保證每天投入一點時間,有進展就行。
武裝起來,出門。
先去西北方向的電腦店裡試著攢一套設備。
他特意走原路過去,之前被分了一半的蟲屍還在雪下埋著,說明周邊一定範圍內確實沒有爬蟲活動。
對於這種放了幾天的“飼料”他也不願意碰,直接路過。
很快抵達電腦店。
搜了一圈,果然沒有整機,必然是在還有發電能力的時候,被各路好漢順走了。
王齊不清楚這個世界的技術路線,但既然有各種單一有包裝的配件,說明存在【組裝機】概念,為了各廠商的利益著想,技術一定會向著傻瓜化組裝進化。
拆了幾個盒子,確認有防呆接口,問題不大,開工。
這個世界的電腦基本結構和前世大同小異,差異最大的地方在於疑似cpu的組件特彆大,幾乎有王齊手掌張開時麵積的一半,還集成了一定的散熱體,導致厚度也和手掌差不多。
組裝完成,又開了幾十個大大小小的盒子,確定沒有機箱內的零部件遺漏。
接下的問題是……怎麼開機。
不是電的問題,是操作係統。
他曾經是建築師,可不是程序猿,即使有開發工具都搞不定dos係統,更不用說文件係統不匹配的問題了。
對著裝好的機箱茫了一陣,意識到雖然有點小阻礙,但問題不大。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