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
漢代時曾被稱為車師國、高昌壁等,屬於中原王朝統治。
十六國時,當今李唐的祖先所建西涼國被北涼所滅,西涼王室後裔李寶與娘舅西渡流沙,在吐魯番盆地占據伊吾,羈縻高昌,建立伊吾西涼。為對抗北涼,向柔然納貢。
後來北魏滅北涼,北涼效仿西涼西遷,一番數方亂戰後,北魏殘餘沮渠無諱趕跑原來的高昌太守闞爽,次年建立後北涼。
而李寶後來入朝覲見北魏皇帝,留在京師,他這支也就東遷山東,便是後來五姓七家裡的隴西李氏。
五姓七家隴西李氏,其實就專指李寶這支。
而沮渠氏的後北涼並沒能維持多久,柔然處羅可汗幫闞氏複國,派遣大軍南下攻克後北涼,殺死沮渠無諱的繼承人沮渠安周,幫闞氏重返高昌。闞爽已死,柔然立闞氏族人闞伯周為高昌王,以高昌為國號,京稱闞氏高昌。
闞氏建立高昌國後,對外徹底斷絕與中原王朝的官方關係,而以柔然為其保護國,
二十多年後,闞氏高昌被高車王阿伏至所所殺,闞氏高昌滅亡。
高昌人又先後擁立了張氏高昌、馬氏高昌,不過這兩朝也僅維持了十年,
馬氏高昌向北魏朝貢,請求舉國遷往內地,北魏孝文帝同意了馬儒的請示,但高昌人眷屬本土不願東過,相勾結殺死國王馬儒而立右長史麹嘉為新王,
麹氏高昌立國至今已一百餘年,
高昌以漢人為主,也基本沒用了中原王朝的製度,設立四郡十八縣。
麹位篡位建朝開始,對中原王朝向來是臣服進貢的,同時也對柔然、突厥這些霸主稱臣納貢,反正誰也不得罪。
隋初,突厥曾破高昌城,大業年間,隋軍滅伊吾國,進駐伊吾,開始經營西域事務,還在高昌設置西戎校尉府統管西域事務。
而麹氏也對強勢西進的中原大隋表現的很恭順臣服,高昌王前往朝見隋天子楊廣,還跟隨征高句麗,返回後,楊廣把宇文玉波冊封為華容公主,嫁給麹伯雅。
宇文玉波一到高昌,麹伯雅的王後便退避讓位。
武德初,麹伯雅去世,其子麹文泰繼位,按傳統收繼宇文玉波為王後。
貞觀四年,也就是大唐滅dtz後,麹文泰攜宇文玉波到長安朝天子,進貢玄狐裘和玉盤,還請求讓王後宇文玉波改姓李,列入宗室屬籍,李世民也是賜宇文玉波國姓,並冊封為大唐長樂公主。
可以說,
在大唐滅dtz的那個背景下,
當時的高昌國對中原大唐是非常恭敬的,為此還為王後請改李姓,加入皇族,而大唐也很給麵子,賜國姓,冊封公主。
在此後幾年,
麹文泰也一如既往的恭順,西域的風吹草動都如實報告大唐,甚至是積極維護絲綢之路,加強貿易等,年年朝貢不絕。
可是這好景並不長。
大約也就維持了那麼六七年的時間,
這一切的變化,說到底還是欲穀設從漠北兵敗撤到高昌附近開始,這個外來過江龍雖是兵敗而來,可卻在西域的混亂中很快崛起,
麹氏高昌雖立國一百多年了,
可畢竟是個小國,說是四郡十八縣二十五城,其實也就不滿萬戶,幾萬人口而已,隻不過是個盆地綠洲小國,隻是因處於絲綢之路上,
工商貿易興盛,所以才比較特彆,真正的實力並不強。
中原大唐雖強大無匹,可畢竟與高昌相距七千裡。
欲穀設可卻就在高昌臥榻旁遊牧馳射呢,
而隨著麹文泰老病,高昌國中事務也漸由其子麹智盛主持,高昌王這幾年更是幾乎淪為欲穀設掌握的傀儡。
王子麹智盛相比起父麹文泰的八麵玲瓏,就顯得更年輕激進些,他覺得咄陸可汗強大,必能一統西突厥,
高昌國離大唐七千裡,哪有舍近求遠的道理,
高昌就應當依附咄陸可汗,這才有生存的可能,再加上先前發生了一件事情,更是讓高昌國上下都對大唐不滿,
於是在高昌王子麹智盛的帶領下,高昌國集體西轉,全麵依附欲穀設。
那件事情,就是焉耆國重開絲路南線。
古絲路在西域原本有兩條路線,一是經過高昌、伊吾,到達玉門關的北路。而第二條則是穿過白龍堆,經過樓蘭國抵達玉門關的南路。
隨著樓蘭古國的消失,南路無人維護也就漸被廢棄,北路就成了唯一通道,自然成為黃金商路,繁華熱鬨無比,高昌國也因此十分興盛。
焉耆國歸附大唐後,十分羨慕高昌的興盛,於是向大唐提議重新修複南路,大唐同意了。
沒理由拒絕啊,對大唐來說,商路越多,越能促進貿易往來,尤其是焉耆還主動的表示願意承擔所有修路費用。
焉耆國也想恢複以前南絲路上重鎮的興盛,可這卻有損高昌利益,
於是乎,高昌上下都反對修南路,但長安沒理會。
這就有了後來高昌國與欲穀設聯兵攻打焉耆,既然你惹我,那我就搞你,
駐伊吾的安西都護郭孝恪出麵調停,可他們都沒理會。
在絲路南路這件事上,高昌跟大唐算是徹底鬨掰了,他們完全倒向欲穀設,先是攻打焉耆,又謀劃著攻打伊吾,還開始攔截絲路,明著加收關稅,暗裡還扮馬賊搶掠漢商,
麹智盛年輕,膽子也大,根本不懼得罪大唐,他甚至對大唐派去的使者放出狠話,高昌要做什麼,唐國管不著。
年輕人不氣盛,還叫什麼年輕人?
何況對世子麹智盛來說,欲穀設不僅給了他許多承諾,同樣也給了許多威脅,當然咄陸可汗也明言,隻要他和高昌國依附追隨他,那欲穀設願意將親女兒嫁給麹智盛為世子妃。
欲穀設還把突厥手裡的那些漢人,都交給高昌國,增加他們的人口和實力。
早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