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
長安郊外,築起點將台。
監國太子李承乾登壇拜帥,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子詹事、兵部尚書李績拜朔州道行軍大總管。
李承乾捧出一枚大印。
“聖人在驪山宮療養,不能前來,特命人送來一枚將軍印賜予英公。”
印盒打開,裡麵一枚銀印。
此印銀質,伏虎紐,方形,重達六斤四兩,印文鑄征北將軍印柳葉篆文
印上方左側刻陰文楷書,貞觀十六年。
大唐官印基本為銅,
李績這枚征北將軍銀印很特彆,甚至他這個征北將軍號也很特殊,大唐早就沒有了漢魏以來的各種散號將軍了。
這次皇帝特頒他一枚征北將軍印,足見皇帝對他的重視。
“臣李績謝陛下,”
“謝太子殿下。”
捧著足有一貫錢重的大印,李績心潮澎湃,七路兵馬,總計二十萬軍北征,全由他統領,這也是他頭一次掛帥,總領這麼多兵馬。
他知道近來朝野有很多聲音,都認為他李績不夠資格掛帥,有很多聲音都說應當請武懷玉來掛帥,那是戰無不勝的常勝將軍。還有人說請李靖出來掛帥,他是武懷玉的老師,用兵如神。
有人說他李績是常敗將軍,他是無法接受的,
曾經他確實打過不少敗仗,但這十幾年來,他鎮守並州,潛心鑽研兵法,努力訓練軍隊,也向李靖武懷玉他們請教過,他自認為今時不同以往,缺的隻是一個機會證明自己。
接過征北將軍印,
李績開始點將,
他從兵部官員手中,將一方方魚符頒授給各路總管、副總管、子總管們。
李績直接統領的中路軍,抽調了朔並等九州兵馬及長安部份禁軍,有總共六萬府兵精銳,還有副總管突厥可汗李思摩率領的東突厥六都督府的三萬兵馬,以及一萬青壯負責輜重。
整整十萬兵馬。
李績認為,僅憑他中路這十萬人,就可以直搗敵巢。
當天,
一支支兵馬開赴前線,奔赴戰場。
大唐將士們士氣高昂,對這場戰爭,從將軍到士兵,全都是興奮的,期待的,大唐這些年對外戰爭沒有敗過,
打仗不僅能掙取功名,也能獲得勳官和官階職事,戰爭紅利很大,一場仗下來,運氣好不僅能發財,還能得勳得官,回家分田授地。
先前的征西域,多少將士發了財,
許多人直接在那邊落戶,授勳授職授田,甚至還直接官配給妻子,還賞賜奴隸牛馬。
原地起飛。
階層躍升。
這比種地或做什麼買賣,都發達的快。
誰不興奮。
許多人錯過了西征,現在不想再錯過北征了。
桃花盛開,
那位被坊間熱議最佳北征掛帥人選的武懷玉,仍還在驪山泡溫泉度假,他的嫡長子太原郡公武承嗣也在吏部,領取了洛陽縣令的告身,前往洛陽上任。
皇城吏部衙門,
一名員外郎親自將武大郎送出門,
正好與魏叔瑜碰上。
“姑父何時回的長安?”
魏叔瑜在洛陽任司兵參軍也好幾年了,
“我也是今日剛回,”
他笑著跟承嗣解釋,這次回來是有了調動。
“遷回長安了,調任東宮太子司議郎。”
“恭喜姑父。”
承嗣叉手道喜,魏叔瑜之前是太子千牛,外放洛州司兵參軍,如今又回東宮。
升職。
太子司議郎,秩正六品,是東宮史官,隸左春坊,掌侍從規諫,駁正啟奏,凡皇太子行事有傳於史冊者,錄為記注,於歲末送交史館。
這個官職,相當於朝廷的起居郎,很清要。
一任司議任,下一步就能進六部任郎中了,中央遷轉一兩任,到時就可到地方任刺史,前途無量。
“你這是要去洛陽上任了?”
“嗯,本來說馬上能在洛陽拜見姑父,不料姑父回長安了。”
那位吏部的員外郎看看這兩人,再看看自己。
五十多歲才任員外郎,而人家這兩人一個二十出頭,一個才十七,卻已經一個正六品,一個正五品了。
可誰讓人家都是宰相之子呢,
這魏叔瑜還是武懷玉的學生和妹夫,一手書法兼得魏征和武懷玉之長,連皇帝李世民都十分喜歡。
武承嗣更不用說了,武懷玉的嫡長子,皇帝的女婿。
年紀輕輕,已經是太原郡公,甚至之前武懷玉要不是一力拒辭,皇帝都已經封他宋國公了。
朝中有人好辦事,
這投胎投個好爹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