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宮,
紫宸殿,
夜已深,武懷玉卻被新皇留宿宮中,承乾非要跟老師同榻而臥,抵足而眠。
“老師,戶部尚書高履行上奏,今年又進戶十五萬戶,老師可知如今我大唐有戶多少?”
武懷玉也不是頭一回睡龍榻了,之前也睡過李世民的龍榻,甚至睡到天亮時還把腳壓到了皇帝肚皮上。
新皇的這張龍榻,號稱千工床,用金絲楠木打造,耗費皇家木匠千工,不僅用料好,而且手藝也了得,不僅都是榫卯結構,而且各種雕刻也極精美。
整個床榻像是一個套房一樣,
躺在這榻上,感覺就是很聚氣,榻的外間還能讓服侍的宮人、宦官坐著守候。
“當有八百萬戶了吧?”懷玉回道,大唐開國之初,還未統一山河,那時人口僅一百來萬戶,直到武德七年,天下初定,統計戶口也僅為二百一十九萬戶。
李世民繼位後,也是在貞觀元年就頒布了令有司勸庶人婚聘及時詔,其中就有規定丈夫去世以後,寡婦在守孝期滿後必須再嫁,如果寡婦不願意,當地的衙門就必須上門強令她們改嫁。
甚至把寡婦再嫁的事情列入官員政績考核之中。
要求百姓早婚早育,超過年齡沒婚配,就要由官府做媒婚配。
這些政策,都是為了儘快恢複人口。
武懷玉當年也是為此貢獻了許多計策,諸如對沙門道教的整肅清理,對世族豪門隱戶的清查等等,
貞觀二十幾年來,對外征戰不斷,也是吸納了無數人口,
加上朝廷對戶籍管理的改變,主戶、客戶等新規實行,逃戶、隱戶清出了許多,這天下戶數也就一直在增加。
從武德七年二百多萬戶,到貞觀四年滅掉東突厥後迅速增到三百餘萬戶,然後又過去了二十年,每年都在迅速增加。
多年中原無戰事和大的災荒,人口恢複還是非常迅速的。
承乾有些興奮的道,“隋開皇中人口最盛時戶八百七十萬戶,口近五千萬。而如今我大唐有戶八百八十萬戶,口早過五千萬矣。”
龐大的人口基數,是國家強盛的根基。
八百八十萬戶,貞觀盛世才名符其實。
這個戶數武懷玉倒也不算意外,畢竟貞觀朝以來對戶籍管理較嚴格,國家結束動亂,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尤其是對外戰爭一直勝利,戰爭紅利很大,百姓也得到了許多紅利,比如貧困無地的百姓,也能在邊疆分田授地,成為自耕農,
許多原本被地主嚴重剝削壓迫的部曲、佃戶們,也終於有了自己的立身根本。
國家兩稅法下,薄稅輕徭,也就沒有出現大量的逃戶隱戶的情況,對佛道的控製,也沒有再出現寺觀大量占有田產,奴役百姓的情況,甚至想托庇寺觀,隱匿田產,逃避稅賦等老手段也行不通了。
當然,能從武德七年全國二百多萬戶,到如今貞觀二十五年近九百萬戶,提升的還是很誇張的,其中有很大部份新增人口是對外擴張征服來的,
包括滅掉東西突厥、吐穀渾西域諸國,還有開拓嶺南、黔中、南中,占領流球開拓海南,征服高句麗、百濟,
都為大唐帶來了大量的新增人口。
甚至是奚、契等許多藩屬部落,每年都有許多人往中原跑,遷移定居,成為大唐子民。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
哪裡安定、富裕,人自然就往哪走。
今年新增十五萬戶,其實還是指一季度增加的,這第二季度的還沒整理統計出來,但肯定也不會少於這個數,一年下來得增加六十萬戶最少。
這還是今年對外沒啥大戰事。
前幾年朝廷滅高句麗和百濟兩國,可是得戶近百萬。
戶和口,不僅僅意味著稅賦,也是兵源等。
“陛下,臣有個建議,貞觀之初,先皇定製,男二十女十五歲以上,應當儘快結婚,寡婦為亡夫守孝三年期滿當再嫁,鰥夫為亡妻服喪一年可再娶。男年滿三十女滿二十未婚者,官媒強行婚配成家。
後來成婚年紀降到男十五女十三便可成婚,提倡早婚早育,臣以為女十三歲便成婚,還是太早了,女子還未完全發育長成,早早成婚,生子時便容易難產,應當把成婚年齡,再改回貞觀之初的男二十女十五以上。”
承乾笑著應下。
對他而言,這不過是小事一樁。
武懷玉覺得大唐關於結婚的律令中,有些也不是不錯的,比如說男滿三十女滿二十還沒結婚,那就算大齡剩男剩女了,朝廷就有兜底義務,要派官媒來給婚配,
每人可以介紹三次,三次後必須得成親,否則要交罰款,相當於是光棍稅了。
對寡婦鰥夫,也是要求再婚的,除非已經過了生育年齡。
大唐婚姻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的包辦婚姻,兒女不能反對,否則杖責一百。
“現如今依然還有些百姓窮困,男的出不起娉禮女的置辦不起彩禮,而難以婚嫁,朝廷對這些人,應當幫助,為這些沒錢結婚而大齡者出錢娉妻、置備嫁妝。”
這個聘禮、嫁妝肯定不會很多,
但給那些大齡剩男剩女們牽線拉媒,出點娉禮、嫁妝,也是應當的。
那些大齡光棍男,朝廷可以為他們安排那些新征服地的蠻夷女子為妻。
從戶口聊到婚嫁年齡,又聊到寡婦再嫁,給大齡剩男剩女官媒配對,給娉禮嫁妝,
兩人倒是越聊越遠,
雖時隔八年沒見,但很快就仿佛回到從前,這八年師生兩個其實也是經常書信往來,
做了二十五年太子的李承乾,終於當上了皇帝,原本他以為自己還要再當上十年太子的。
可誰也沒料到,幾年前還能兩次親征高句麗,一直攻入平壤城的父皇,居然會死於一場突發痢疾。
雖說好漢架不住三泡稀,但堂堂天可汗在避暑的九成宮死於痢疾,確實是讓所有人都意料不到的。
當然,事後也全方麵深入調查過,皇帝確實是死於疾病,並不是有人投毒謀害,說到底還是皇帝的龍體早被掏空,雖僅五十五歲,卻經不住一場突發的重疾。
三十三歲即位的承乾,此時心情是複雜的,甚至有點沒完全做好準備。
可如今已經皇袍加身,
“老師,你說我現在該做什麼?千頭萬緒,不知從何開始。”
“陛下,不必焦慮,一件件來,先皇留下這貞觀盛世,陛下本錢厚著呢。”
承乾新君即位,想乾幾件大事。
卻不知道從哪開始。
新君,新政。
做為李世民的兒子,承乾也想有一番大作為。
“老師,是否該讓青雀他們回朝奔喪?”
承乾猶豫再三,還是開口說起此事,他心裡也清楚,當年長孫無忌弄的那幾個謀反案,其實李泰李恪李元景等人謀反並非事實。
“陛下想為他們翻案?”武懷玉頭枕著手臂,緩緩開口。
“就是覺得不讓他們回來奔喪,有點不近人情,而且,當年之事,說他們謀反,也有些牽強。”
武懷玉心中感歎承乾還是有些心軟了。
如果他是個合格的皇帝,那麼此時絕不會去提及這陳年舊事,更不會主動為這些皇弟皇叔們翻案。
因為這些人就算當年是冤枉的,可也是他的潛在對手,將他們按在萬裡之外的西域之地,是最安全的。
“他們都是犯有謀反罪而被貶流西域的,按製此時不能回朝,如果陛下讓他們回朝,會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要是陛下還要為他們翻案,那豈不是在說先皇冤枉無辜濫用刑罰?
甚至,到時又要如何處置當年主持審理此案的長孫國舅呢?”
這案子翻了,
那就是子言父過,這先皇都還停柩太極殿都沒安葬,這時翻案是很不合適的。
再者,當年負責此案的是國舅長孫無忌,這個案子要翻了,長孫無忌那就負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責任,
到時如何處置長孫國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