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有些無語。
父皇以前就是這樣,對待臣子、使臣、親戚等永遠求一個‘心誠’,所以總是吹毛求疵,害得我們戰戰兢兢。
合他意的,他又寵得不行,幾乎不看其他。
以至於不少臣子都被寵的找不到北了。
年羹堯不就是這樣的例子嗎?
可人心反複似波瀾。
縱然是皇帝,又怎麼可能全盤掌握?
還不如以情意、利益等誘之。
就像釣魚一樣。
則皇帝隻需要握緊魚竿就行。
既不會因為過於相信某人的偽裝而導致背叛、傷心,也不會讓自己很累,折損壽數。
皇瑪法在這塊兒倒是做得很好,是一個合格的帝王,所以他能長壽。
可他未免過於唯我獨尊,不肯放權。
大概是因為他從小就被壓迫,所以總是想儘可能掌握一切吧。
還得是我十全老人啊!
在乾隆眼中,沒有任何人和東西是不可以利用的。
如果需要的話,他的眼淚、情感、妻兒老小都可以是工具、棋子。
因此他才會提出拉攏多爾袞、豪格、代善的想法。
在他看來,大家到底是一家人,就算有仇怨,也不妨礙大家是一個唇亡齒寒的整體。
至於金國,說是盟友,可也難保不會大難臨頭各自飛。
守望相助,說出去好聽罷了,實際上不能作為長久依靠。
蒙古帝國和大元更不必說。
但該結盟還是得結盟。
隻有如此,蒙古帝國和大元才越發聲勢浩大。
則就算李中孚、張角、朱元璋、趙匡胤、柴榮、李世民等都早有準備,蒙古和大元依舊不太可能偃旗息鼓。
畢竟蒙古帝國加上大元本就強的可怕,又有大清相助,完全可以橫推各個朝代。
就好像當初蒙古橫推諸國一樣。
以那幫蒙古人囂張跋扈、愛好戰爭的性格來說,如此優勢,他們能忍得住就怪了。
若他們這都忍得住,那就說服金國也來結盟,助長氣焰。
一旦真全麵爆發大戰,乾隆有自信遊刃有餘,為大清爭取最大的利益,讓大清後來者居上,笑到最後成為大贏家。
必要之時,他甚至覺得可以借穿越門引法蘭西、英吉利等國家去往各個時空,製造更大的混亂。
但從皇瑪法和皇阿瑪的反應中,他看出了他們的弱點,也看出了不能蠻乾、否則必被懲處的現實。
這一刻,原本隻是對親爹有些不屑的乾隆,連帶著看一向崇拜的皇瑪法都有些不滿了。
皇瑪法到底還是弱了些,有些跟不上我的思路。
似他這樣的性格,也就能做個略有武功的守成之君。
難怪大清到了我手裡才達到巔峰。
難怪準格爾必須由我派兵覆滅。
難怪他能在雅克薩之戰後簽訂出《尼布楚條約》這樣喪權辱國的東西。
大清的土地,哪怕是不毛之地,豈有拱手讓人之理?
說起來,清末慈禧這些人的喪權辱國行為也不是沒有根源。
要是當時換了朕來,早就開始反擊,並逐步侵吞沙俄領地了。
被打了,打回去,然後握手言和。
那是漢人中的腐儒才玩兒的勾當,追求的是名義上的好看。
作為滿人大汗,逮著機會就往死裡打,摘取落到實處的利益才是正途!
日後傳揚出去,或是青史有名,那是多麼的榮耀啊!
“既然皇瑪法和皇阿瑪都不讚成我的意見,那就容後再議吧,但正常的兩國出使總是要的吧?”乾隆十分深沉的轉移起了話題。
康熙點頭“這是自然,但隻許出使他國,不許派人去豪格、多爾袞、代善那裡,早晚有一天,朕會親自帶兵滅了他們!”
“是。”
明麵上答應的好聽,實際上乾隆心裡越想越覺得大有可為。
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