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經曆
劉銘傳早年的經曆充滿了傳奇色彩,而這段經曆也塑造了他後來成為晚清重要軍事將領的基礎。劉銘傳生於安徽省合肥西鄉的一個普通農家,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父親在他11歲的時候去世,之後家庭遭遇了多次不幸,幾位兄長相繼離世,家庭成員逐漸分散,劉銘傳便與母親相依為命。
在那個年代,農村的社會秩序常常受到地主或土匪的威脅,劉家也不例外。由於家庭經濟狀況不佳,劉家無法按時繳納糧食給當地的團隊(一種地方武裝組織),這導致了他們被當地的土豪欺壓。在一次衝突中,劉銘傳麵對土豪的侮辱,勇敢地站了出來。他不僅用言語警告對方,更是以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決心。麵對狂妄的土豪,劉銘傳毫不畏懼,他機智地奪取了土豪的佩刀,並當眾斬殺了對方,這一舉動不僅震懾了周圍的惡勢力,也讓鄉裡的年輕人看到了希望。
在殺死土豪後,劉銘傳並沒有逃避責任,而是號召鄉親們團結起來,共同抵禦外來的威脅。他的話激起了眾人的共鳴,很快就有幾百名年輕人聚集在他的周圍,表示願意跟隨他一起保衛家園。劉銘傳領導這些人,在大潛山地區修建防禦工事,組織起了一支自發性的民間武裝力量,開始了他的團練生涯。
二、領銘字營
1862年,正值清朝末年,內憂外患交織,國內太平天國運動如火如荼,外部列強虎視眈眈。在此背景下,李鴻章受曾國藩之命,前往合肥招募淮軍,旨在加強對抗太平軍的力量。劉銘傳與張樹珊、潘鼎新、吳長慶等人響應號召,帶領自己組建的地方武裝——團練加入淮軍行列。
劉銘傳因其出色的領導能力和在地方上的威望,被委任為“銘字營”的營官。這個營主要由劉家子弟以及劉銘傳在當地組織團練時結交的一批勇士組成,這些人在“銘字營”中構成了核心力量。劉銘傳不僅是職務最高的營官,也是輩分最高的,因此在營中享有極高的威信,營中的將士們對他言聽計從。
1862年四月,劉銘傳率領“銘字營”與其他淮軍部隊一起,乘坐外國商船從安慶出發,抵達上海駐防。不久後的五月二十日,劉銘傳率部與太平軍首次交鋒,成功占領了杭頭和新場兩地,進而逼近南彙城。此時,南彙的太平軍內部出現了分歧,守將吳建瀛與劉玉林之間產生了動搖,試圖尋求和平解決之道。
劉銘傳利用這一機會,一方麵派遣部將前去說服劉玉林,另一方麵則繼續施壓,與潘鼎新一同率軍逼近南彙城。最終,劉玉林在內外壓力之下,挾持著猶豫不決的吳建瀛出城投降。劉銘傳利用鄉情和利益誘惑,對吳建瀛的部隊進行了整編,將其中的老弱兵員淘汰,收編了精銳力量,進一步壯大了自己的實力。
緊接著,在五月三十一日,劉銘傳又率部擊退了來自川沙方向的太平軍進攻,並於次日乘勝追擊,攻占了川沙。這一係列的勝利使得劉銘傳聲名鵲起,他因此升任遊擊,並被賞賜了象征榮譽的花翎。
三、連戰連捷
在穩固了上海的局勢之後,淮軍按照上級命令開始向蘇南推進,目的是削弱太平天國的勢力範圍。劉銘傳與潘鼎新、張樹珊等將領率領三千淮軍,沿水路進攻福山。然而,在同觀山與太平軍遭遇時,淮軍因輕敵而遭受挫敗。幸得由外國雇傭軍組成的洋槍隊支援,最終奪下了福山。此役之後,劉銘傳因表現突出,被授予“以總兵補用”的職位,並不久後擔任江蘇狼山鎮守使。
隨後,劉銘傳率部繼續推進,相繼占領了太倉、昆山等地,並攻下了江陰縣城。在這一係列的戰鬥中,劉銘傳展現出了卓越的指揮才能,因此再次獲得晉升,被任命為記名提督。到了同年十二月,劉銘傳抓住時機,向無錫的太平軍發起了進攻。經過一天的激烈巷戰,劉銘傳俘虜了守將黃子隆及其子黃德懋在內的兩萬多名太平軍士兵。為此,清廷特賜劉銘傳“加恩賞頭品頂戴”。
進入1863年初,劉銘傳奉命參與對常州的合圍戰役。在這場戰役中,由於太平軍的頑強抵抗,淮軍遭遇了激烈的抵抗,經過四個多月的艱苦戰鬥,終於攻陷了常州。然而,在攻入常州城後,淮軍對城內的太平軍進行了大規模屠殺,包括護王陳坤書在內的近萬名太平軍將士喪生。劉銘傳因功績顯著,被賜予“賞穿黃馬褂”的殊榮。
攻克常州和蘇州之後,淮軍的實力得到了極大的增強,劉銘傳的部隊也迅速壯大,獨立成軍。他的部隊分為左、中、右三軍,每軍六個營,再加上一個炮營、親兵營及幕僚人員,總計約有九千人,配備了大量的洋槍,成為淮軍中的主力之一。
1863年七月,劉銘傳接到命令追擊太平天國的餘部。洪秀全的兒子洪天貴福在洪仁玕等人的保護下逃往廣德,後被太平天國將領黃文金接到湖州。劉銘傳率部追擊,攻陷了湖州和廣德,並在戰鬥中擊斃了黃文金。洪仁玕與洪天貴福最終逃往江西,但不幸被俘,壯烈犧牲。劉銘傳因此功績,被清廷正式任命為直隸提督。至此,年僅28歲的劉銘傳已經達到了清朝軍隊中的高級軍銜,成為當時淮軍將領中任職最高的人之一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