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小姐姐們起了個大早,而後來到前院集合。今天她們將開始跟著李子夜學習。
昨天晚上的時候,眾姐妹還在議論,猜李子夜會用什麼樣的方式,教育她們。有的猜肯定跟入水有關,也有的猜先從傳統舞蹈入手。
但令她們怎麼都沒想到的是,李子夜今天什麼入水,什麼舞蹈也不教。而是拿來一篇古人寫的文言文,讓眾人熟讀,並且銘記。
“黃初三年,餘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
“這篇古文名叫《洛神賦》,它是華夏三國時期,曹魏文學家曹植創作的辭賦名篇。此賦虛構了作者自己與洛神的邂逅相遇和彼此間的思慕愛戀,洛神形象美麗絕倫,人神之戀飄渺迷離。”
“但由於人神道殊而不能結合,最後抒發了無限的悲傷悵惘之情。全篇大致可分為六段第一段寫作者從洛陽回封地時,在恍惚之際看到洛神佇立山崖;第二段寫洛神容儀服飾之美。”
“第三段寫作者愛慕洛神既識禮儀又善言辭,雖相互贈答,但擔心遇合受阻;第四段寫洛神為“君王”之誠所感後將來而未至的情狀和舉動;第五段寫洛神來臨扈從之多,終以人神道殊,含恨離去。”
“第六段寫洛神去後,作者對顧望思慕不忍離去的深情。全賦辭采華美,描寫細膩,想象豐富,情思綣繾,若有寄托……”
李子夜將《洛神賦》所表達的故事和意境,完完整整的講給眾人聽。
人神之間的愛戀,讓小姐姐們漸漸陷入到故事中。即便這隻是古人的幻想,但它呈現出來的畫麵和意境,卻非常美好…非常憂傷。
“嗚嗚嗚,子夜老師,為什麼洛神最後沒能跟主角在一起啊?”
眾人聽完故事,紛紛感受到了它的悲傷。人和神,終究沒法走到一起。
李子夜聽後,並沒回答小姐姐們的問題。而是對她們說道,“給你們半天時間,以剛才的故事為藍本,創作出一段舞蹈,來演繹《洛神賦》怎麼樣?”
話音落下,當眾人聽見李子夜要她們用舞姿,來展現《洛神賦》中,曲折唯美的愛情。幾乎在場的所有人,包括徒弟小夏,都感到很是棘手!
畢竟之前她們跳的民族舞,那都是有範本,可以照著學的。而李子夜說的《洛神賦》,那種人神愛戀的淒美故事,有帶著古人的浪漫和神話色彩。
這真的很考驗每位舞者的底蘊,特彆考驗她們對曆史、對古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啊?要用舞姿表達出《洛神賦》的意境嗎?感覺好難呀!我得趕緊把全文下載下來,好好研究言研究才行!”
“我的天!子夜老師這邊的教學,實在太超乎想象了!顛覆了我在舞蹈學校裡學到的知識!”
“要用舞蹈表達出完整的故事,而且還是古典美的愛情神話故事,這難度不是一般的大呀!非常有挑戰性!”
……
跟舞蹈學校的那種基礎教學不同,李子夜這邊屬於高級進階版。對於那些舞蹈行業的佼佼者來說,能有很大提升。
就這樣,小姐姐們重新回到各自房間,並且開始構思如何把《洛神賦》的意境,融入到舞蹈中去。
與此同時,為了讓學生們能更好地理解,而不是憑著現代人的思維亂想。
於是李子夜拿來筆墨紙硯,並且親自調配彩墨,準備畫一幅《洛神賦圖》。屆時給學生們觀摩和學習。
曆史上最著名的《洛神賦圖》,是東晉顧愷之,根據《洛神賦》的故事,畫出來的絕世佳作。
原《洛神賦圖》卷為設色絹本。是由多段故事情節,組成的類似連環畫。但其中又融會貫通了一些顧愷之自己的意境和想法。如今正版原作,已遺失。
現主要傳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彆收藏在故宮博物院、遼-寧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的兩件畫作,人物形象基本相似,隻不過景物有一繁一簡之分。
李子夜在傳承中學到的《洛神賦圖》,其精髓自然是跟顧愷之本人學習的。經過領悟和融彙,李子夜悟出了屬於他的版本。跳出了單純的模仿範疇。
顧愷之的《洛神賦圖》,用的是設色絹本。設色是與水墨畫區分的“設有顏色的彩墨”,而絹本則以絹布作為畫紙,在上麵進行作畫。
由於現場沒那麼完善的條件,隻見四合院的女主人,為李子夜找來一長卷宣紙,而後緩緩攤開。
李子夜從畫卷右端開始,著色下筆,用他細膩而有韻味的筆觸,描繪出他心中的《洛神賦》。
畫卷的第一段,描繪的是黃昏時分,曹植率領眾隨從由京城返回封地,經過洛水之濱時停駐休息。
然而這時,平靜的水麵上,一位風姿絕世、含情脈脈的女子,衣帶飄逸、神態從容的淩波在江上。那位白衣女子不是彆人,正是剛剛下凡的洛神。
柳岸邊,曹植身體微微前傾,伸出雙手攔住眾隨從,怕他們的無禮,觸怒了麵前的這位天仙。而曹植則目光敬畏的注視著前方,不敢與水麵上的洛神對視。哪怕他心裡再想看,也絕不能跨越雷池。
在古代,視線直勾勾的看人,是一種不禮貌的表現。特彆是對窈窕淑女,甚至對方還是一位下凡的天仙。目光直視就更不禮貌了。
李子夜巧妙地通過這一瞬間場景,形象而生動地表現出曹植,在見到洛神之後的敬畏之情。
雖然洛神有著仙女的麵容和氣質,但身為凡人的他,不敢有任何一絲褻-瀆。以免招來殺身之禍……
李子夜一筆一劃的在宣紙上作畫。不遠處的女主人和電視台的工作人員,全都安靜的看著,眼神中滿是欣賞。
正所謂,“台上一天工,台下十年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