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將陸木送來的帛信有看了好幾遍,張啟這才將它給收了起來。
放下帛信,張啟再次看起了簡書,這一卷是‘孟子’可以當做半部曆史書看,來到這個世界一年,對於古文,張啟已經習慣,看著也不覺得枯燥。
舉著竹簡張啟一時間仿佛回到了那個時代,與‘孟子’一起見證了各個國家的興衰。
也不知道過了多久,王帳的門簾被再次掀開,青花回來了,張啟抬了抬眼眸,青花便將張啟的印信雙手奉了上去。
“君上,您交代的事情已經安排好了。”
“織網派出了十組六十人前往了大幕,送往鮮卑的令信也以快馬加鞭,兩日內即可送達。”
張啟頷首,嗯了一聲,隨即將簡書放下。
“新兵的事如何了?王犁以及鷹他們募兵可還順利。”
“姐妹來傳,王校尉,鷹校尉兩部一切順利,烏桓中有不少人願意參軍,這月王校尉一部征兵兩千三百餘,統軍三千,鷹校尉募兵六百,補足兩千之數。”
張啟手底下的幾支軍隊在每戰結束後都會大量募兵,說白了,他現在走的路線是軍管,手底下隻有足夠多的士兵才能統籌全局。
半年多了,曆經數次大戰,張啟麾下的軍士也逐漸成熟。
是時候設立番號了。
一直王犁部,鷹部的叫也不是個事。
加上最近一直在吸納烏桓人,各部都有人員增長,有了番號,也能讓這些新兵有更多的歸屬感,儘早的融入。
就連遠在鮮卑的胡水,張啟都讓人送去了令信讓他將騎射手的數量擴編至千人。
按照現有的職務劃分,王犁部現在有三校軍士,可以設立裨將了。
“那就讓王犁跟鷹準備準備,今日申時我會前往軍營賜予他們旗號。”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