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他人在大明,而非後世——老朱縱然舍不得殺他,打他幾板子也會疼。
他當即解釋道,“陛下,這是後世大夥兒討論得出的,可不是我說的。”
朱元璋脾氣上來了,道:“彆管誰說的,既然你讓咱知道了這話,就必須給咱解釋清楚!”
“解釋就解釋。”劉寬嘀咕了一句,便道:“先說明末情況,因大明建立兩百多年了,土地兼並嚴重,人口又增長了到了接近兩萬萬之眾。”
“再加上貪官汙吏橫行,劣紳惡霸作惡,很多百姓都窮得無立錐之地。”
“偏偏天時也不在大明這邊,恰逢小冰期,全國大部分地區皆天災連年,百姓甚至過得比元末還慘。”
“百姓活不下去了,陛下當知道他們會乾什麼的。所以,在萬曆末年便有些百姓揭竿而起,不到十年,於崇禎皇帝即位後,農民起義便達到了高峰。”
聽到這裡,朱元璋忍不住打斷劉寬的話,問:“你說咱大明後來有兩萬萬人口?”
朱標也忍不住問,“何為小冰期?為何會天災連年?”
劉寬有點無奈地道,“陛下,殿下,聽我說完再問可好?”
“行,你接著說。”朱元璋按捺住了立馬解除疑惑的想法。
劉寬絕對再精簡語言,免得被老朱、小朱留在這奉天殿講一天的曆史。
他道:“崇禎登基數年,因各種緣由,農民起義不僅沒被撲滅,反而愈演愈烈。”
“當時,東北又有後金為患——當然,後金並非如農民軍般活不下去才造反,而是窺見大明虛弱,生出了不臣之心,在萬曆末年就反了。”
“再加上西南一直有土司作亂及邊患,所以在大明最後二十年,實際要麵對西南、東北以及平定內部農民起義三場戰爭。”
“這三場戰爭中即便是最終被平掉的西南土司之亂,前後也耗時十年之久,靡費錢糧無數。”
“至於鎮壓義軍、應對後金,更是成為了大明財政的無底洞,每年都要花費幾百萬乃至上千萬兩銀子。”
“偏偏士紳地主借著陛下以及後麵幾位大明皇帝在明初留下的政策漏洞,偷漏稅賦。”
“更有甚者勾結地方官吏,將稅賦轉移到平民百姓身上,乃至直接不繳稅。”
“到了崇禎朝後期,朝廷收不上稅賦,不僅軍餉欠發,便是官吏的薪俸都發不起,屢屢拖欠。”
“如此情況下,官吏、將士又有多少還願意為大明儘忠乃至賣命?”
“最典型的一件事是:崇禎十七年農民軍將要攻打京師時,崇禎皇帝無錢發餉、鼓勵士卒,逼不得已便向勳貴及文武百官借錢,最終隻借到了十幾萬兩銀子。”
“當時京營本就是不堪戰的廢物軍隊,又錢糧不足,還恰逢京師瘟疫橫行,哪怕城牆高深,也守不住,三日不到便被農民軍攻破了。”
說到這裡,劉寬頓了頓。
“其實此前十幾年間,明軍在麵對農民軍時,一直都是碾壓;即便麵臨軍事強大的後金,也能在小規模戰事中多次獲勝。”
“然而,因為錢糧不足,精銳明軍不斷被消耗卻得不到補充,能用之兵越來越少。”
“同時,明軍與後金軍隊的裝備差距、兵員素質也越來越大,就越發地無法戰勝後金軍隊。”
“再後來,因為朝廷發不出軍餉,大明將士開始或主動、或被迫地加入農民軍,讓農民軍越發的壯大。”
“此消彼長之下,大明便連農民軍也鎮壓不下去了,這才被其中勢力最強的一支農民軍攻破京師,亡了國。”
“最後,不論是投了農民軍的明軍,還是後來投了清國的明軍,都變得比以前更能打仗。”
“也因此,後世人評價明軍時,又參照昔日評價女真的‘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之語,得出這麼一句話——明軍不滿餉,滿餉不可敵!”
“所以,後世人才認為,大明之亡雖有諸多原因,但其中一個主要原因便是財政出了問題。”
“若崇禎在位時,錢糧供應能始終保證充足,大明也需還能再堅持二三十年也說不定。”
劉寬說完了,感覺口乾,很想喝口水。
他背包裡倒是有飲料,可惜不好拿出來喝。
朱元璋、朱標父子一時無言。
他們一則在消化劉寬這番話中透露的種種信息,二則是分辨其中真偽,或者說是否合理。
兩人一個是開國皇帝,一個是被培養多年的太子,自是知道,不能彆人說什麼他們就信什麼。
倒不是說兩人認為劉寬會騙他們。
而是他們清楚,劉寬所代表的後世人未必能清楚六百年前的種種事情真相,對大明滅亡之因的品評也就未必完全正確。
當然,即便其中有所錯漏,對於他們治理此時的大明依舊有很大參考意義。(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