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
你這未免也太猛了?
桓奕當真有話要講了。
你王守義什麼人啊?
在南方起義,用十年時間建成南朝,國號為宋,不說彆的,也確確實實是成功進行了地方上有力統治的君主。
固然他出身卑微,可是這麼多年的軍事經驗,桓奕真沒把王守義當成尋常人物對待。
更何況,前麵的幾次模擬推演裡,也不是沒有王守義攻破長安,直接統一天下的局。
十萬大軍,就是十萬頭豬,你讓兩千個騎兵來回碾,也不知道要碾多久。
聲勢浩蕩的四路圍攻,直擊廬州。
就這樣頃刻瓦解了?
要知道廬州這是王守義代表的南朝政府,是以應天府為國都的南方割據勢力,必須要打通出來的一條路。
打不下廬州,王守義就沒辦法打北方,這是一個關鍵的路口,也就是南方割據想要北伐成功的第一關。
第一道防線,這十萬大軍不僅沒有打下廬州,反而被楚世昭的玄甲騎衝垮了。
這對王守義勢力是空前巨大的打擊,後麵再想要北伐,王守義手下的人願不願意支持他還是另說呢。
畢竟對於王守義的手下而言,不用北伐,他們的生活都已經得到了改善,現在都已經成為了達官貴人,完全可以享福。
不是每個人都想拚命,一直過著打生打死的生活。
北伐,隻有第一次是最萬眾一心的,因為對於王守義的部下來說,第一次北伐試一試又沒有太大的風險,萬一成了,就更進一步。
再往後的北伐,那就真要賭上自己身家性命了。
也沒什麼太大的好處。
所以第一次輸了以後,不願意再乾的,就會占據絕大多數。
北伐這件事情,往長遠來講,隻對王守義本人而言更具意義。
故此,第一次北伐,王守義不可能錯失機會,他定然是要把握住這樣的時機,不遺餘力地應對廬州之戰。
事實上,王守義在廬州之戰的應對,在模擬內容的信息上也很清楚。
他可不是單純的求穩,是一邊謀劃進攻的路線,一邊還尋求政治上瓦解楚世昭和長安朝廷之間的聯係。
並非腦袋一拍,就靠軍事能力莽過去。
隻是他一點都沒料到楚世昭可以帶著二千騎兵,正麵衝垮了自己的部隊。
所以,這才是最誇張的一點。
這是一支做足了準備,上下齊心的十萬北伐軍。
就是正麵沒打過。
是正兒八經的兩千人突破了十萬人。
王守義還被打到倉惶北顧的地步,這著實是楚世昭這邊的發揮太過驚人。
這樣的戰績,李鳳寧同樣是感到了匪夷所思。
落魄老四顛沛流離,鎮守京城護長安,你要說前麵的楚世昭軍事才能有沒有,李鳳寧認為是有的。
畢竟在沒有任何兵權的情況下,楚世昭拿著臨時招募到的軍隊,在長安固守。
匈奴人打過來的時候,大周皇室該跑的全跑了,楚世昭守了十天。
起義軍打過來的時候,大周皇室該跑的也全跑了,楚世昭守了十二天。
贏不了很正常,實力差距太大了。
可現在,楚世昭是打出了一個幾乎讓李鳳寧想不到的戰果。
但凡有過領軍經驗的人,都知道這種戰績打出來有多難。
當你看到黑壓壓的一片人在眼前,而自己這邊隻有兩千人的時候,光是這種壓迫感,就可能會出現逃兵。
你首先要說服這兩千人一起跟著你衝。
這就是為什麼楚世昭要身先士卒的原因,因為他自己都帶頭上了,他不怕死,這兩千玄甲騎就不可能不跟著衝。
可不管怎麼樣,人都是權衡利弊的,有超過自己承受範圍的危險就想跑是天性。
楚世昭不得軍心的話,同樣打不出來這樣的效果。
這近乎於是一種難以複刻的戰役。
你要具備一個敢衝鋒陷陣的主將,要具備一支訓練有素的騎兵,並且這支騎兵高度信任主將,才有了敢於亮劍的資格。
可這麼多的前置需求,隻是達成他們敢衝陣十萬大軍的條件。
其實,就算是沒打贏,楚世昭敢亮劍都能進史書。
打贏了,就不是史書不史書的問題,就可能得進武廟了。
這可是身為武將最高的殿堂。
李鳳寧做夢都想要進武廟。
上一次模擬推演,她的阿父李瑾南征北戰多年,平定了南方的叛亂,也沒有進入武廟的機會,就是因為李瑾沒有打出那種足以令人信服的戰績和對於一個朝廷的巨大功績。
楚世昭僅憑這一場戰役,半隻腳就已經踏入了武廟。
這一場戰役,甚至可以說不單純隻是軍事能力的體現,還需要絕對的人格魅力,能深得部眾信任方能做到。
果不其然。
贏下這場戰事的連鎖反應是立刻出現了。
【貞平三年二月,廬州之戰後,王守義一夜白發,麵對北伐大業,漸漸有了退守之心,決定偏居一隅,劃江而治。】
【貞平三年三月,楚世昭發動了滅蜀之戰,將皇叔楚宣宏建立的周蜀定為了地方叛亂。】
【楚世昭調遣軍隊,士氣正盛,蜀王楚宣宏負隅頑抗,試圖利用險要山勢固守。】
【貞平三年四月,大軍並進,楚世昭勢如破竹,借助著討伐叛逆的號令,一路推進。】
【很多地方迫於楚世昭的名望,又有先前二千騎兵大破王守義的壯舉,大多地方都難避鋒芒。】
【貞平三年四月,在蜀地大多的臣民迫於蜀王為了戰事而不斷加重的賦稅,又不想和聲名遠播的楚世昭相抗,其中很多地方不戰而降,紛紛投降於楚世昭的王師。】
【楚世昭一路攻蜀,竟有一日克九城的赫赫戰功。】
【貞平三年五月,楚世昭收複蜀地,一年之內先破王守義十萬大軍進犯,又收複了蜀地,取滅國之功。】
【貞平三年六月,楚世昭率軍還歸於朝,進入長安,他立刻是調度自己的軍隊,將原先鎮守長安的官軍替換,以確保自身的安危。】
【貞平三年七月,楚世昭請命朝廷揮師南下,力圖破宋,以歸還大周山河,使駕崩的先父得以瞑目。】
【朝廷不敢違背楚世昭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