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微是挺著壓力最大的人。
永晉帝並非常人。
在他繼位之初,大周時局是極其混亂的,因為永晉帝的兄長...正光帝這一朝是一直在想辦法節製節度使的權力。
正光帝看來,北方那些藩鎮除了抵禦外地以外,手握著的權力,對整個中央,對整個皇室也是有威脅的。
於是正光帝選擇分權製衡,讓節度使的權力主要集中在軍事指揮上,但是在財政上、行政上,都進行極大的限製,不允許節度使全麵掌管地方大權。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正光帝一些削藩的手法過於激進,不太友好,這也使得一些藩鎮上的節度使直接原地造反,於是正光帝推出了世家大族和地方上的豪強去平定這些節度使之亂。
李瑾、桓節所代表的宗族,都是這一係列變動下的間接獲益者。
後來正光帝的突然病故,又無子嗣,直接趕著永晉帝繼位天下。
算是永晉帝一手操辦,這才讓大周王朝勉勉強強穩住。
而在永晉帝最初接手大周王朝時,他先是穩固了節度使和中央直接的矛盾,又通過賦予士族權力,製衡了節度使,推行了諸多策令來限製外有的權力,在這個過程中,永晉帝同時設立三府軍,即北府軍,中府軍,南府軍,繼續加強皇權。
長達十餘年的時間,朝廷內外基本被永晉帝所控製,節度使、士族、豪強甚至於外戚...種種外在的勢力都被他掌握,使如今的天下出現了短暫的政治平穩狀態。
事實上,大周王朝對於節度使的權力控製一直都很在線,正光帝更多的是排除異己,想要換一批自己所信任的人去當地方上的新任節度使,這才造就了舊有勢力的不滿。
因此...永晉帝在位的時間久了,哪怕他是有所懈怠了,可是永晉帝上位之初的手段,跟著十餘年的曹微還是曆曆在目的。
這位天子可不是泥塑的天子。
“陛下,四皇子大逆不道,這是在妄談社稷。”曹微立刻露出‘悲愴’之色,光看他的神色,仿佛完全是在痛罵楚世昭不懂政務,在這裡高談闊論,與清流無異。
“朕讓你念下去。”永晉帝的聲音卡在喉嚨間,發出來的聲音不怒自威,似乎是在忍讓,也似乎即將要湧出怒意。
曹微隻能硬著頭皮慢慢念道:“君者,天下臣民萬物之主也。惟其為天下臣民萬物之主,責任至重。”
“凡民生利病,一有所不宜,將有所不稱其任。”
“是故事君之道宜無不備,而以其責寄臣工,使之儘言焉。”
曹微幾乎是念一句,停一息,一邊打量永晉帝的神色,一邊又壓著心中的駭然繼續誦讀。
在這奏折之中,楚世昭推出大周王朝的列祖列宗,將那些做得好的天子,拿來與永晉帝做列比。
認為大周王朝的高祖皇帝,太宗皇帝,他們在朝堂上無為而治,是因為國家需要修生養息,這才無為而治,而自己的這位父皇陛下,所謂的無為而治,則是放任群臣甚至是鄉野的豪強魚肉百姓,自己坐享其成...卻拿著百官壓迫百姓所得的血肉,美其名曰——“百姓奉之、敬之、慕之。”
可這是強加在百姓身上的敬畏,百姓們也不是真心實意地願意供奉、敬畏、仰慕天子。
這所謂的永晉,是一家一戶的百姓十室九空的乾乾淨淨。
而治理天下,怎麼可能隻聽百官所奉承的話語,就覺得天下已然大治。
父皇應該多聽聽天下臣民的意見,包括皇室子孫們提出來的意見也該適當地聽一聽。
這天子,應該是所有人都認可的人,方是天子。
所以,父皇辦的事情不體麵,臣子們也大多不敢說出忠言直諫的話,那天下還能有辦正事的人嗎?
我所奏之事,就是如此!
那麼...天下的百官不敢說,百姓的話,你不願意聽,那麼身為陛下臣民,又是兒臣的我,就替那些小臣小吏,那些鄉野百姓說出他們的心聲。
您不該在宮廷裡繼續大興土木,也不該修行什麼長生之道,天底下就沒有長生這一說。
當下之事,更應寬以待民,竭力處置那些為非作歹的官吏、奸佞。
“陛下有不得知而改之行之者,兒臣每恨焉。是以昧死竭忠,惓惓為陛下言之。”
...
“兒臣不勝戰栗恐懼之至,為此具本親齎,謹具奏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