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木石道:“此前,李兄曾言史書上已載,說崮峴地區在南北朝時或許便是滕縣的永福縣,如果此是史實,那麼這個傳說更應當是真。”
王三台更奇:“為何這麼說?咦,讓我想想。”
朱木石見了,當即不語,容他細想。那一邊,李燕高也在閉目沉思。
王三台看看朱木石:“你是不是說,這本是個三縣相交的地方,隻是……隻是……”
“隻是一開始滕縣縣令便被人忽視了。”李燕高突然插口。
王三台:“對,被嶧、銅兩縣令忽視了,崮峴地區,也就是所說的悌二十一區,那十三個村子,本就歸滕縣,因為其小……”
朱木石:“因為其小,且遠離滕縣本土,被人忽視便很是正常。”
李燕高:“但是,在滕縣縣令眼裡就成了不正常。”
王三台:“不正常,而且是很不正常,滕縣縣令便挖空心思割他們的肉。”
李燕高悠然道:“這樣就有了北部源於嶧縣的悌二十區。”
王三台:“也就有了南部源於銅山縣的悌二十二區。”
朱木石:“這樣,誰還敢忽視滕縣縣令?”
李燕高:“這隻是推測,一切都是推測。”
朱木石:“我們也隻有推測。或許在浩瀚的史海書籍中的某一個角落裡,正靜靜的藏著事情的真相,等待我們去發現。”
李燕高:“隻是我們沒有那個時間,尤其在這槍聲與炮火之中,誰又可能,誰又能,靜下心來,安安穩穩的做學問。”
朱木石:“不能,至少我不能。”
王三台:“既然不能,我們還在這上麵浪費時間?朱兄,我們是不是扯得太遠了,可彆忘了,我請你喝茶,可不是為了研究學問,該給我斷斷當今的戰爭情勢了。”
李燕高:“說得好,這茶可不能白喝,王兄的茶豈是能白喝的?”
朱木石:“斷勢,這我還不敢說,不過說說當今地區戰事,我還可勉強道來。倭人覬覦我中華國土,由來已久。”
“甲午戰爭,我大清朝戰敗,次年馬關條約,台灣遂入倭鬼子手中,至今日已是四十三年了,自那時,我國台灣人民便時時發動抵抗倭鬼子的鬥爭。大清朝隨隨便便就把台灣扔了出去,時到今日我們依然沒能收回國土,在這一點上我們愧對同為華夏子孫的台灣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