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自認是生活裡的主角,但其實,生活當中,就沒有主角配角之分。
都是活生生的人,哪裡有彆人都圍著誰而活?
像譚雅麗就是如此。
她原本以為跟何大清的見麵,就是談好價格,給多少工資,給多少分紅,最多就是股份上再讓一點。
然後簽個契約,給點安家費,何大清就該替她去外麵打拚江山。
結果談著談著,就從雇傭談成了合作。
譚雅麗就有點暈暈乎乎的,關鍵她覺得何大清說的很對。
對於抱團取暖這些事情,她是最有發言權的。
像她家當年在南方也算大戶人家,就算到四九城投親時,她家的硬通貨也是帶了不少。
這從她給婁曉娥準備的嫁妝就能看出來。
可壞就壞在,她是一家三口過來的,身邊沒有幫襯的人。
入四九城親戚拒,水土不服遇時疾,刁奴二心串通毒醫,最後則是家破人亡。
當時她父親身邊要是有幾個守望相助的朋友,說不定又是另一種情況。
當然,這也是失去以後的一些奢望的幻想,譚雅麗不是婁曉娥,她已然過了單純的年紀,會輕易相信所有人。
事實上,她認為何大清對的地方就在於,把團組得足夠大,那麼大家就會互相牽扯。
而她身為事情的發起者,天然就比彆人擁有更多的發言權。
在這個事情上麵,曾經身為上位者的家族底蘊在譚雅麗身上覺醒,她突然發現,如果運作的好,她自己也能成為資本。
到那個時候,她就不用害怕婁家,可以守護著婁曉娥尋找自己的幸福。
這個事具體來說,稍顯複雜。
總歸就是她借路,何大清聯係人,然後出去之前,契約簽訂,以祖宗名譽發誓要守望相助。
這玩意怎麼說呢?
反正在何大清離開前,是有七八家廚子以及好幾個小商賈選擇了出去。
有幾家要守著祖宅的,還給何大清他們介紹了在外麵的親戚。
這也算何大清他們選的時機好,早幾年或者晚幾年,說不定都有人報街道去了。
但這兩年,算是第一次五年計劃結束,第二次準備開始。
那些關心時務的人,彆的不清楚,但自家作坊現在自己做不了主,卻是板上釘釘的。
手裡除了一些閒錢啥都沒有,再加上社會上一些變動,一些大佬都倒了黴,正是這些商賈安全感最低的時候。
所以選擇抱團出去,大家共謀生路,也是一種選擇。
於是在不知不覺間,四九城就少了一些平時怨氣很重,卻又不很重要的人。
肯定有人關注到了,但還是那句話。
這個時候的四九城,其實是進比出難。
隻要不是搞破壞的,不是做壞事的。隻是單純離開的話,其實也不會太管。
因為那些人,本就是被社會淘汰,或者說即將淘汰的一幫人。
何雨柱騎車帶著後麵的雨水,雨水大包小包的抱著,但臉上卻是沒有一絲笑容。
雖然何大清要去乾嘛沒有具體跟她說,這幾天何大清也極力滿足她的所求。
但也因為對她的這種好,讓雨水知道,她爹應該是要去做一件很大很大的事,要離開很久很久。
這個事,她哥知道,卻是瞞著她。雨水也不怪,她哥對她的好,她從來沒曾懷疑過。
她就是有一點難過,有一點想不通,為什麼一家人不能像彆人家那樣,和諧溫暖的生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