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宮,朱厚照離開這裡後,弘治皇帝依舊在沉思。
那小子的建議未嘗不值得思考。
王守仁是個人才,最起碼軍事之才在西南這場戰爭中發揮的淋漓儘致。
弘治皇帝遲遲沒有給王守仁加封,因為暫時他還沒想好該怎麼給王守仁封賞,封賞太高了,對王守仁不是好事,百官們會頗有微詞。
封賞太低了,不足以凸顯王守仁的功勞。
可說到底他隻是個才步入官場不到一年的進士,若是升遷太快,定會在朝中樹敵,弘治皇帝不想毀了這麼一塊苗子。
不過剛才朱厚照的提議倒是讓弘治皇帝有了想法。
改土歸流的難題不是政策的製定,而是人才的擇取,派誰去西南坐鎮這是重中之重。
朝中的官吏肯定不願意接受這一份苦差,用天子的意誌強加到他們身上,他們未必會執行的好,此去西南,得選個正確的人才。
那就隻能從新科進士中選擇。
王守仁無疑是理想的人選,但單一個王守仁肯定不夠,西南還需要其他官吏一同協助王守仁治理。
去年這一批進士,不知誰會願意前往,弘治皇帝隻能先命人去散布消息,先看一看百官和這群新科進士的反應再做抉擇。
……
當陳策出現在王府的時候,王華和王守仁都熱情出來迎接陳策。
王華知道陳策無事不登三寶殿,直接開口道:“陳公子這次前來所為何事?”
陳策也沒瞞著王華,道:“西南要改革。”
啊?
王華壓根就沒聽說過西南要改革的事,張家國舅才在西南打了勝仗,當然,這事自家兒子是首功。
按理說西南被鎮壓之後,接下來應該就是安撫了。
畢竟這些年來大明對西南土司的政策都是如此,先打一棒子然後給個甜頭,如此保證西南的安穩。
也沒聽上麵的人說要改革啊,為什麼陳策說的如此篤定?
要知道他王華可是正兒八經的朝廷命官,雖然算不上中流砥柱,但也是弘治皇帝的經筵講官,上層要改革西南的事,為什麼自己一點風聲沒聽到?
這就罷了,為什麼陳策卻說的如此言之鑿鑿?看樣子不像說笑,陳策也是個沉穩的人,不會做這種無聊的吹噓事。
除非——改革和他有關係!
王華不動聲色的問陳策道:“如何改革?”
陳策簡單的道:“改土歸流,後續朝廷要派流官去治理西南。”
王華狐疑的盯著陳策,又看了看王守仁,猛地開口道:“所以你想讓王守仁去西南?”
陳策點頭:“嗯。”
王華果斷搖頭:“不可!”
自家兒子才在西南打了勝仗,前途不可限量,雖然弘治皇帝沒授予官職,那是因為資曆還不夠,隻要在兵部熬一段時間,升個主事板上釘釘,為什麼要去西南做這種危險的事?
西南情況複雜,土司盤踞在那裡百年了,勢力根深蒂固宗族盤根錯節,哪裡是派個大明的官過去就能打開局麵?
若是處理不得當,極有可能會死在西南。
王華怎麼可能讓自己兒子去西南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