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臣大婚的這些天,耽誤了不少事,昨天便將這些事都落實了。”
李世民頷首從一個太監手中拿過一張布絹,道:“今年天竺使者來了,說起了玄奘的事,玄奘還給大唐太子寫了書信。”
接過父皇遞來的布絹,天竺的布絹很粗糙,打開看著上麵的字跡。
李世民又道:“朕想著這兩年,玄奘就該回來了。”
“天竺王會舍得讓玄奘回大唐嗎?”
“你以為呢?”
聽著父皇的反問,李承乾仔細看著書信,一個在天竺的和尚成了大唐太子書信往來的好友。
這種奇聞在朝野與坊間早已傳遍了。
身為太子,早已習慣了他們的揣測,東宮太子在坊間沒有點傳說,那還是大唐的東宮太子嗎?
信上說的是,玄奘他如今在天竺周遊各地,他要看看天竺的每一個地方,等看遍了天竺的風景,他在天竺學經功成,便會回到大唐。
李承乾將布絹放在一旁,大唐終歸是強大了,就連天竺使者都來朝賀大唐。
“父皇,天竺使者來朝,就沒有送一頭大象來嗎?”
李世民在一堆拚圖碎片中尋找著,道:“沒有,天竺使者說大象走不到大唐的。”
李承乾思量著,道:“可以的吧。”
李世民笑道:“若是天竺能夠送一千頭大象從天竺出發,借道吐蕃送到大唐,一千頭的大象即便是一路上接連死去,能夠活著運送到大唐也隻剩下多少?天竺使者說這是殘害生靈的事,朕也就沒有追問。”
李承乾拿起一顆乾棗放入口中嚼著。
父子間又安靜了良久,李世民喝下一口茶水,看著拚圖歎道:“蘇勖的事朕已知曉,彭王是個不曉事小子,朕讓他回封地了。”
“杜正倫與兒臣說過這件事。”
李世民微微點頭。
父子兩沒有隱瞞,像是在交換情報。
禮部尚書李百藥腳步匆匆而來,他稟報道:“陛下,太子殿下,吐蕃使者來了。”
“來做什麼?”
聽陛下發問,李百藥看向太子,眼下太子殿下背對著自己,正在釣魚,他回道:“鬆讚乾布讓人送來了一千斤金銀,願聽天可汗號令,還請陛下放歸祿東讚與桑布紮。”
李世民咳了咳嗓子。
收到父皇的暗示,李承乾看著水麵,輕描淡寫道:“六千斤金子,少一斤都不行。”
李百藥又看向陛下。
隻見陛下放下了手中的拚圖,還未開口。
他隻好回道:“臣這就去給吐蕃使者吩咐。”
等人走了,李世民開口道:“你這是拿祿東讚當人質了?”
“兒臣從未將他當作人質,祿東讚如今在四方館當值,他過得很好,好到他都快忘記了吐蕃,這亦是一段佳話。”
鬆讚乾布一直希望他能夠回來。
“六千斤的金子是鬆州一戰的本錢,本錢還沒收回來,父皇以為呢?”
李世民感慨道:“西域一戰帶來了這麼多財寶,青海一戰你又開口要這麼多金子,往後讓人如何看待唐軍。”
李承乾釣起一條魚,自在地坐下來喝著茶水沒有回答父皇的話語,也不打算回答。
陽光總算是破開了烏雲,照在這片大地上。
父皇坐在搖椅上,身邊放著爐子,閉著眼似乎是睡著了。
李承乾站起身,看到拚圖隻是完成了一角,許多碎片放在了桌上,滿滿當當一大堆。
貞觀十二年是極為平常的一年,這一年關中沒有餓死人,這一年關中接連地豐收。
這一年長安城人口增加至七十五萬。
臘月這天,李承乾在李績大將軍的護送下,走在長安城。
經過去年一年的修繕,長安城沒有煥然一新,但從高處看去,街道縱橫一座座四四方方的坊市內顯得格外整齊。
李承乾站在鼓樓上,多看了會兒這賞心悅目的景色。
李績護在太子身後,一言不發。
在兵馬護送下,李承乾走出春明門,就見到了坐在官道邊啃著一張餅的杜正倫。
李承乾揣著手問道:“杜侍郎這是又從什麼地方,辦完差事回來了?”
杜正倫嚼著餅,道:“臣聽聞太子殿下將事辦完了。”
“多虧杜侍郎指點。”
“殿下說笑了,臣就先回去了。”
生怕與太子再多說一句話,杜正倫快步走回了長安城。
有了李崇義與李景恒作為東宮在朝野外的左右手,往後辦事也能方便許多。
以往這些家事都是父皇與皇叔在安排。
現在不同了,往後的東宮會有自己的家事。
李承乾坐上出遊的車駕,看著沿途的風光,打算再去龍首原看看。
一路上可以見到關中的孩子越來越多了,有一群正在打鬨的孩子見到官兵護送著車駕而來,他們從官道上躲到了田地裡。
還有一群孩子爭搶吃食,在路邊打得連滾帶爬。
如果平均一戶人家能夠有三個孩子,那麼再過十年關中的人口就可以再翻三倍。
李績趕著馬車道:“現在遷入關中的人口越來越多了,末將時常聽京兆府的人說好在太子殿下有遠見,在潼關建設了一個巨大的集散地,並且囤積糧食,以供給關中所需。”
“大將軍,以往的關中很缺糧食嗎?”
馬蹄聲依舊,走得並不快,李績解釋道:“以前會缺糧食,那時候關中的人少,很多田地都沒有人耕種,現在人多了,耕種的人也就多了,不缺糧食了。”
身後又有快馬追了上來,來人稟明了身份,來人正是京兆府的通判狄知遜,他將馬兒趕到車駕一側,稟報道:“殿下,孫神醫送來的書信。”
李承乾接過書信,問道:“狄通判?”
“臣在。”
“聽聞刑部尚書劉德威很賞識伱。”
狄知遜在馬背上抱拳道:“近來確實與劉尚書有走動。”
“今日孤看到了奏章,劉德威舉薦京兆府通判狄知遜入刑部,京兆府通判狄知遜為官期間奔走各縣為人公允正直,正是刑部所需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