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著!”狄仁傑攔住就要搬屍體的金法敏,又道:“上官少卿,這件事該如何處置?”
“嗯?你們京兆府尹沒說嗎?”
“許府尹一早就與陛下去釣懍恕!?
“你爹是刑部尚書,你爹人呢?”
“陛下去釣魚,家父亦相隨。”
“嗷……”
上官庭芝稍稍抬首,看著外麵熱鬨的朱雀大街,又道:“你覺得這個殺人的新羅使者該如何處置?”
狄仁傑抱拳行禮道:“小子不過是奉命前來過問,至於如何處置還要當然是以上官少卿的決斷為宜。”
看狄仁傑這小子居功不自傲,還十分謙遜,上官庭芝也客客氣氣地道:“事涉新羅與大唐的往來,不得不慎重啊。”
狄仁傑又道:“是否派人去告知鴻臚寺,讓鴻臚寺派人前往新羅過問新羅王?”
餘下的兩個倭人還跪拜在地哭泣著。
上官庭芝對正在哭泣的倭人使者並不在意,而是又道:“聽說那金春秋與你們京兆府尹是莫逆之交?”
狄仁傑笑道:“算不上莫逆,隻是當初金春秋在長安與府尹有所走動。”
上官庭芝又道:“畢竟新羅對大唐如此忠心,又深得陛下信任,新羅王都是陛下冊封的,莫名問罪也不好,你先上奏鴻臚寺等回複吧,此事大理寺不好做主,還需朝中各部商議。”
“也好。”
再看站在一旁還麵帶笑意的金法敏,狄仁傑又道:“下官這就去。”
驛館內,倭人使者的屍體被抬了出來,之後也不知被帶去了何處,而金法敏在長安城殺了人,被大理寺軟禁並且看管在一處宅院中。
這件事到了鴻臚寺之後,也遲遲沒有得到回複。
查案的是大理寺與京兆府,辦事的是鴻臚寺,殺人的是新羅人,新羅使者的殺倭人的事,與被殺的倭人無關,與其他人都有關。
事後,倭人的使者被陳屍在外,大理寺的人準備焚燒之前,一群新羅婢朝著倭人使者的屍體吐了口水。
上官庭芝命人一把火將倭人的屍體燒了,放久了就會臭。
等李承乾得知這件事,正在涇河邊上釣魚。
許敬宗道:“陛下,這金法敏是否要處置?”
李承乾看另一邊的褚遂良,道:“褚尚書覺得呢?”
“回陛下,事有起因,乃是倭人使者先在禦史台告金春秋殘害倭人。”
李承乾道:“朕本以為,以你們的才智,擺平這件事不在話下。”
許敬宗忙道:“運河漕運與安西大都護府正在建設,陛下不該在這種事上浪費心力。”
褚遂良也道:“臣請命,處置新羅使者。”
許敬宗又道:“陛下,事涉兩國往來,這本就是禮部,鴻臚寺的職責,即便大理寺不查問,京兆府也有權過問,不必讓民部過問。”
李承乾看了看四下,朗聲道:“朕的刑部尚書呢?”
話語聲剛落下,後方正在吃著烤肉的狄知遜抹了抹嘴邊的油,快步而來,行禮道:“陛下。”
李承乾一手擱在膝蓋上,回頭看去問道:“狄尚書覺得這件事該如何處置?”
狄知遜道:“查問事情緣由,命京兆府與大理寺書寫供狀,再交由新羅王。”
許敬宗道:“陛下,若金法敏死了,恐金春秋會生變。”
“他金春秋若真反了,朕倒還高看他幾分。”
言外之意,給金春秋十個膽子他也不敢反,即便反了他就要一輩子留在海外邊陲的苦寒之地,他想要的榮華富貴就再也得不到了。
再者,眼下要論的是如何處置金法敏。
陛下與朝中諸卿在河邊釣魚的景象很美好,陽光下群臣穿著朝服,整齊坐在一排,每個人手中都拿著魚竿。
偶爾,有人釣起一兩條魚,大魚就帶回去,小魚就放生。
兩個小公主正在晉陽公主身邊學著如何解開魯班鎖,陛下最小的兒子正在玩著拚圖。
皇後與寧妃也與朝臣們的女眷們走在一起,有說有笑的。
涇河的對岸,是一眼看不到頭的田地,田地裡長滿了就要收獲麥子,在司農寺的安排下,今年的麥子要晚收半個月,如此好的天時要讓麥穗更充實一些。
一陣帶著涼意的風氣,吹得眾人的衣衫晃動。
李承乾抬頭看去,天空依舊是晴朗的,關中的風提前涼了許多,恐怕北邊已開始轉寒。
阿史那社爾中唯一一個沒有釣到魚的,這與他的耐心有關,他道:“陛下,不如讓倭人殺一個新羅的使者,一命換一命。”
李承乾笑道:“社爾的辦法不錯,可若真的這麼做了,又有人會說,朕是桀紂。”
聞言,阿史那社爾又坐了下來。
像是釣魚覺得無聊,又有些困倦的眾人找了一個閒聊的話題,聊了片刻又不聊了。
當太陽西沉,夕陽下,河水都有些泛紅。
皇帝酷愛釣魚,因此朝臣也喜釣魚,釣魚一事已成了長安城的風潮。
李承乾收起了魚竿,提著自己的魚簍道:“諸卿,釣來的魚記得回家用清水養一天再吃。”
群臣行禮相送。
鴻臚寺派人將大理寺與京兆府收集的供狀送去了新羅,告知新羅王他兒子在長安殺他國使者的惡行,並且斥責金春秋當了新羅王,他兒子就囂張跋扈。
狄仁傑坐在家門口,見到了父親回來了,他迎上前問道:“陛下知道了?”
狄知遜走入家門,將魚竿放在了牆邊,點頭道:“陛下還問詢了老夫。”
“啊?那爹是如何回話的?”
“老夫的話陛下沒有采納。”狄知遜又洗了洗手坐下來,道:“今天吃什麼?”
狄仁傑朝著後院喊道:“娘!爹問今天吃什麼!”
不出所料,狄仁傑看到母親罵罵咧咧地去做飯了,嘴裡還說著就知道吃。
再看爹爹的臉色,狄仁傑小聲道:“爹啊,要不找個仆從做飯食?”
狄知遜雙手放在膝蓋上,坐端正之後開始教導,道:“朝中幾次三番告誡要戒奢以儉……懷英啊,你現在也是京兆府的書令,更應該警醒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