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6-ep3:巴比倫之囚(4)
“到目前為止,俄國人一直辯解說,他們根本管不住自己的軍官私下向外界倒賣武器裝備。”麥克尼爾隻穿著背心,渾身上下直冒汗,不過這麼炎熱的天氣也並沒能打消他的熱情,要知道剛從s機甲裡跑出來的他對駕駛艙何其類似蒸籠有著切身體會,“裝備是俄國人的裝備,他們也算是承認了;可是,除此之外的一切證據都不能直接指向俄羅斯,這也就給了他們否認的機會。”
“說不定這就是真相。”躲在超大號帳篷下同一些技術人員共同監控著s機甲性能指標的埃貢·舒勒不停地用毛巾擦著光頭上的汗水,“事實上,他們不僅沒有辦法約束軍官的行為,甚至連按照你們的要求做出懲罰的能力也沒有,除非你們打算公然入侵俄羅斯……但那又會帶來更危險的後患。”
麥克尼爾時常羨慕吉歐特隆公司各個不同團隊的靈活工作狀態,這些人今天可以在庫爾德斯坦做研究工作,明天便能轉移到伊拉克接手另一項同當前工作有關的任務,而且他們往往能夠順利地完成接踵而至的挑戰。嘗試著從敵人使用的武器裝備中推斷安布雷拉的動向、目的、活動規律,成為了每天都要和那些被美軍繳獲的戰利品打交道的分析人員的重要工作——他們不僅要比安布雷拉快,甚至還要比美軍更快。
所謂的不受約束,背後則是更加繁重的艱辛工作;看似能夠自由自在地走訪各地,實則成為了疲於奔命的牽線木偶。當舒勒把這些向著麥克尼爾一一說明後,麥克尼爾的羨慕之情也隨之消失了大半。
“你知道,有些人很羨慕你們這些軍人,因為你們可以到全世界各地遊覽,而他們一輩子隻能蹲在辦公樓裡看文件。”舒勒做了個很不形象的類比,“如果你能理解這種因隔閡與距離產生的錯誤認知,那麼你也應該能明白,這些【科研苦工】沒什麼值得羨慕的。”
“苦工一詞很貼切。”麥克尼爾笑了,他從舒勒的調侃中讀出了這位經常被冠以天才名號的學者對同領域內的失敗者和默默無聞的一般從業人員的同情與理解,而這正是許多成功人士欠缺的,“……誰都有自己的煩心事。對了,那架巨型s機甲——”
“我們得出了一個讓人非常費解的結論。”
麥克尼爾眉毛一挑,他聽說對巨型s機甲的分析工作由吉歐特隆公司和美軍聯合進行而不是由吉歐特隆公司單方麵地壟斷,其主因在於巨型s機甲的出現讓安布雷拉在美軍心目中的危險性以驚人的速度攀升。換作是他本人,見到敵人拿出了自己難以理解的戰爭兵器,也必然要想方設法研究透徹。
“我猜,你們大概會認為它的結構太不科學以至於它無法自行站立起來。”臉上同樣掛滿了汗水的年輕美軍士官不以為意地笑了笑,“那可沒什麼值得好奇的,它能運動全都是λ式驅動儀的功勞。”
“不是這個。”舒勒扶著金邊眼鏡,“……從分析團隊所獲取的種種參數來看,這架s機甲很……舊。”見麥克尼爾一頭霧水,舒勒轉而采用了更具體的說法,“就是說,它出廠並投入使用至少有幾年的時間,這從它全身上下各個部位的磨損和金屬疲勞都非常嚴重這一點就能看出來。”
過於陳舊的s機甲,這又會意味著什麼呢?麥克尼爾暫時無法從中讀出更多的線索,或者說敵人的優勢在他的心目中被無形地加大了。帶著更多的疑惑,隻休息了十幾分鐘的麥克尼爾決定繼續返回s機甲進行相當危險的測試工作,這一次他需要檢驗s機甲使用機炮攔截從遠方發射的導彈的能力。這等危險的測試,一般隻能用空包彈甚至是模型來進行,然而對麥克尼爾的本事有著無窮信心的吉歐特隆公司測試團隊一向直接使用實彈——也不知是誰把伯頓和麥克尼爾用實彈訓練的消息說了出去。
重新進入比蒸籠更像蒸籠的駕駛艙中,麥克尼爾躁動不安地檢查著s機甲的狀態,以便為迎接下一個測試做好準備。按照測試要求,他將會模擬處於高速運動狀態下的s機甲發現遠方導彈迅速接近時的真實反應,並且嘗試著毫發無損地攔截向他襲來的飛行物。這種事他以前嘗試過,多做幾次也無所謂。
“話是這麼說,但提前已經猜到一定會有導彈,本身就是一種額外保險了。”麥克尼爾舔著乾裂的嘴唇,“……隻需要估計導彈來襲的方向就行。”
要是他可以使用λ式驅動儀,發射來的導彈就根本不可能對他造成任何威脅。不過,吉歐特隆公司和美軍所掌握的λ式驅動儀的數量少得可憐(麥克尼爾也不知道安布雷拉從哪弄來那麼多),它永遠都不可能成為配備給普通s機甲的常規裝備,因而也就不被認為可以用作一般戰鬥場景的參考。況且,麥克尼爾也不打算輕率地再次使用那個能將心靈力量用於實戰的裝置,他害怕自己的意誌又和某個人發生奇妙的交流和碰撞。
他要把s機甲當成軀體的延伸,把自己的軀體當做是s機甲中一個普通的零件。熟悉的擠壓感從背後傳來,邁克爾·麥克尼爾靈活地操控著他專用的9型s機甲,以不規則的前進軌跡沿著測試路線向終點前進。吉歐特隆公司肯定給他準備了許多驚喜,而他會以禮相待、還給吉歐特隆公司更多的驚喜。
望著麥克尼爾駕駛的s機甲一溜煙地消失在了土路儘頭,另一組結束了測試的s機甲駕駛員們圍繞在測試團隊的技術人員們身旁,嘖嘖稱奇。
“那是特殊型號的9嗎?”其中一名穿著吉歐特隆公司雇傭兵製服的駕駛員想了半天也沒察覺出麥克尼爾的s機甲和由他們測試的其他9型s機甲之間的區彆,“總覺得其實一模一樣。”
“誰知道呢?”旁邊的同事漫不經心地應付著,“據說是個很久之前就在我們公司裡留下了測試數據的一個還算厲害的人物。”
“我從來沒聽說過他的名字。”
“哎呀,我想起來了。”後排一個稍微胖一些的駕駛員拍著腦袋,“他不就是最近出現在那個征兵宣傳片的樣片中的【美食家】嗎?”一提到飲食,這個雖然有些發福但本事絲毫不弱於其他駕駛員的家夥頓時變得興奮起來,“嘿,你們可得把他盯緊了,我們要找機會讓他請我們吃一頓飯……”
不像保持著沉默而且經常隻和舒勒說話的麥克尼爾,其他參加了吉歐特隆測試第三代s機甲的工作的士兵和雇傭兵都比麥克尼爾更加地吵鬨,每當他們無事可做時,這些人就聚在一起大聲喧嘩,從球賽比分到個人家庭關係,任何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能讓他們爭論得麵紅耳赤。麥克尼爾一向聽不見這些吵鬨,然而永遠要在各個工作站裡看守儀器和設備的技術人員就倒了黴:要不是吉歐特隆公司有著明確的禁令,說不定這些躁動的駕駛員就會到技術人員們的身上找樂子。
麥克尼爾或許已經成為媒體人物了,舒勒有時會這麼想。吉歐特隆公司不僅在製作征兵宣傳片,同時也在嘗試著利用迅猛發展的互聯網平台從傳統傳媒行業手中爭搶到一塊美味的蛋糕。記錄個人生活的視頻,似乎比日記、照片更靈活也更真實,但現在還沒有人能夠預料到這些目前仍然不起眼的錨點所起到的影響。
就連舒勒也沒意識到麥克尼爾平時因無聊而拍攝的【美食節目】能夠引來這些駕駛員的興趣。
不,舒勒並不是因為過於在乎目前的研究課題而無暇關注其他事情,他正因為布朗的新通知而萬分詫異。比起越境襲擊俄軍或是伊拉克隔壁的伊朗軍,拿伊拉克境內的信仰衛士團和安布雷拉當做實戰測試對象當然更安穩一些,舒勒本人也這麼認為。但是,吉歐特隆公司部署在附近的人員當中缺乏能夠組織軍事活動的管理人員,而吉歐特隆公司又根本不想把一舉一動的決策權交到美軍手上,那隻會變相地削弱他們的優勢。
於是,就在幾天之前,坐鎮中東地區的哈羅德·布朗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若是當時舒勒已經知情,他必然要去勸阻,可惜布朗預判了舒勒的行動並僅以通知的形式把最終結果告訴了舒勒。這下舒勒連調整計劃的餘地都沒有了,他現在一人肩負著多個研究項目和分析計劃,而且開發自主作戰的工期也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迅速增長著,落在他身上的壓力並不比經常出生入死的麥克尼爾所承擔的重擔更輕。
“舒勒博士。”助手跑來叫他,“我們的幫手來了。”
舒勒頭疼地閉上眼睛,摘下金邊眼鏡,把右手拄在鼻梁前方。他用力地眨了眨眼睛,隨即將眼鏡架好,擺出平時公事公辦的態度迎接不期而至的不速之客。幾輛車子從一旁破碎的公路邊緣離開了日漸風化瓦解的道路,向著他們的駐地駛來。不一會,車隊便接近了舒勒所在的帳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