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著大有出手發難之勢的慧空,智苦歎了一口氣,緩緩言道:“天下分分合合,自有定數,大師是為得道高僧,當可想想這一甲子國祚之得失為何要應在佛劫之事?上蒼何以不直接將這一甲子國祚賜於龍脈之上?”
慧空聞言眉頭微皺,若有所思。
“地為陰,天為陽。人心所願是先響於地,後才應於天,得天地陰陽呼應相融才能應事,此佛劫之怨道便是因人心之念而生,是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而道法自然,是為順從人心,那一甲子國祚是得或失、老僧瞞天過海行舉是成或敗,皆在於人心之變。若人心懷忠君之念,則老僧敗,若人心向往太平,則老僧事成。”
“那神僧自認所謀可會如願?”
“老僧略通人心變數,自認所謀當成。”
慧空心知智苦非為自大之人,而曆代應劫帝王、護道人皆是為消劫人所除,聞言道,“罪過、罪過,但願應劫帝王的子孫後代,繼承先誌,亦為賢明君主…”
“阿彌陀佛,那繼承龍脈大運之人,非為應劫帝王之後。”
慧空心下大驚,“龍脈大運不是他子孫後代繼承?”
“正是。”
“你……你何以如此行事?”慧空想是心中大為動怒,此下連‘神僧’也不稱謂了。
“對於老僧而言,目的是消去佛劫,絕非要奪其子孫大運。心頭倒是希望應劫帝王身亡後,龍脈大運是由他子孫繼承。
想必大師也是知曉,坊間靈穴之地,有緣人得之,須將其先祖葬在其中,方能得享靈穴顯化的福份,這龍脈靈穴亦是如此。
而那靈樹偏是降在靈穴之上,不論是何原因,隻要它枯滅在靈穴上,就如應劫帝王葬身其中,其子孫就會受澤得享龍脈大運。然老僧要瞞天過海,自是不能讓靈樹枯滅,其子孫自也無法得享大運了。”
“即是如此,你何以能使他人取而代之,得享龍脈大運?”
“此事想來應是冥冥中注定之數。與龍脈靈穴相隔不遠之處,老僧又尋到一處福地”。
“這怎生可能!龍脈之能顯化,當是吸取天地靈氣,而相連的地脈無不臣服依附,為它所用,何況相隔不遠的福地,其靈氣當是為龍脈吸取才對,何以會如此!?”慧空大為疑惑。
“那福地也是得天地靈氣而生,隻是顯化之期未到。若非此福地出現,並讓老僧尋到與之五行陰陽契合之人,所謀佛劫不複重生,當無可能。而此下正是借用這福地靈穴為用,使替代之人先祖骨骸葬在其中行事。”
“這…世間能有與那未顯化陰陽五行契合之人。”
智苦點了點頭:“是故老僧才言冥冥中早有注定。不過因尋找契合之人,也使道家之人察覺了老僧意圖所在。”
“阿彌陀佛,罪過、罪過。”慧空唱諾佛號後,略為一頓,接著言道:“你今日到來,恐不是為了與老衲解讀消劫所為吧?”
智苦點了點頭,舉手解開身旁包袱,從諸多經書中翻出兩本經書,放在慧空身前地上,言道:“老僧此來有兩事相托大師,其一:煩請大師將這兩本道家奇書交與太白書院楚南風楚居士。”
“太白書院楚南風?何以你不親自送還?”
“楚居士為老僧所誆,已是身在海外,而如大師之言,老僧逆天行事,當是了斷謝罪。應無機會能與楚居士見麵。”
慧空眉頭一皺,“倘若如此,那被你剝了地魂的護道人…由何人照看。”
“老僧心猜當是這楚居士。”
“哦?據老衲所知,能連貫太易、太初、太始、太素這四種心經之人便可修複地魂,你不怕屆時有人出手將護道人地魂修複歸體,使怨道重聚。”
“連貫此四門心經之人皆是道家隱世高人,而道家懷有濟世之心,也以天下太平為念,絕不會行使太平之日延後來臨、再失二三十年國祚之舉。”
慧空一驚一愣,“怎會如此?”
“老僧已是將龍脈靈氣引入那福地靈穴,當下流入的龍脈祥氣至少有二十年國祚之數。若使怨道複聚,老僧所塑接連福地的地脈就會崩塌,而流入的二十年龍氣便無法回歸。”
“你塑岀那福地與龍脈相連的地脈,想是仗著道家奇書之能,倘若那地脈崩塌,難道道家之人就不能另塑一條地脈,使祥氣回歸?”
“老僧當日為使那福地靈穴起應,利用道家奇書之能暫為隔離其與福地主脈相連,獨獨將那靈穴喚醒。而那靈穴認了替代之人為主,屆時縱然上蒼察覺真相,亦不會使流入靈氣回歸,更不用說道家之人了。”
“哦?!天道也無法收回龍脈祥氣?”
“那靈穴存有些許自身的‘火風靈運’,與流入的龍脈‘地水靈運’相濟,已融為一體,二者皆是受澤日月精華,其靈力非同一般,任誰也無法使它們剝離分開。
而若強行使龍脈祥氣回歸,勢必會將靈穴中的‘火風靈運’帶走,那福地主脈就會被驚醒,屆時必起二龍相爭局麵。一旦如此,天地陰陽就會失序,天下一統將是遙遙無期…上蒼絕然不會讓這局麵發生。”
“你、你……你如此逆天行事,就不怕天譴嗎?”
“阿彌陀佛,能使我佛**真經傳世萬代,即使神魂俱滅,老僧亦是願意。”智苦合什言道:“而若說逆天行事,那倒是道家之人先行為之。”
“一派胡言。”
“非為老僧妄言……當日有道家之人布下奇陣,將潛入龍脈的怨道鎖住,若非老僧破了那奇陣,即使此下應劫帝王與護道人俱亡,那怨道也不會潰散,屆時佛難當是會如期而消。”
慧空皺了皺眉頭,沉言片刻,言道:“那第二件事呢?”
“入世保護替代之人。”
慧空頓然一愣,未待他作出言作答,智苦接著道:“天命之人,自有人相佑,但替代之人本無此大運,被老僧逆天改命,其命數此下縱是‘宿命通’也難推斷。老僧恐其日後有險,故請相護,隻待他取了北漢之地,大師便可功成身退。”
“阿彌陀佛,老衲微末之技,恐有負重托,你還是另請高明吧。”
智苦合什言道:“護這替代之人,亦是造福天下百姓的莫大功德,大師是為佛門高僧,怎可推卻,豈不負我佛慈悲之心!?”
“此言從何說起!?”
“大師精修我佛**,又身懷‘宿命通’神通,應是可以看出這龍脈祥氣是有天下一統之勢吧。”
慧空微微點了點頭。
“當日老僧尋得龍脈之時,用道家奇書輔以神通窺得四下地脈之氣流動之象,發現龍脈與北漢之地地脈雖為相連,但地氣卻不流通。而彆處與龍脈相連之地脈,其氣皆是緩緩注入龍脈之中,那時老僧心下大為奇怪,要說此龍脈是天下一統之勢,北漢地氣當無可能不為龍脈所用,於是便去北漢尋找原因。
天下諸山得靈,皆是吸收日月精華所致,而要吸取日月精華,必定有靈災所在,但老僧踏遍北漢境內,卻是尋找不到靈穴之位。”
“哦?”慧空自是知道智苦的神通厲害之處,再加上又得了道家奇書,當無可能窺探不到一處地脈的靈穴所在,聞言大感驚訝。
“待到應劫帝王龍顯之時,卻發覺北漢地氣也緩緩流湧而來,老僧便想原先不為流通,應是真龍未顯那地氣不肯臣服之故。但由此也看出北漢地氣靈性異於他處。”
“而替代之人此下所借用的福地是為雙龍之象,若失一人,鑒於北漢地氣靈性怪異,老僧恐屆時一人之力難以收複。”
“雙龍之象?你尋得與福地陰陽契合是兩個人?”
“正是,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那福地一池兩分,靈穴居中,一左一右受澤其靈,是為雙龍池。老僧細觀靈池,其顯化之力是齊發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