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的母親當年走丟純就是個意外。
那時逃難都不是一家一家逃,為了路上安全,那時這個土匪那個路匪的,從南逃到北,基本跟唐僧取經沒差彆,九九八十一難都是往少了說。
所以逃難隊伍一般都是有組織的,一個村或是幾個村的人一塊,無論是路上的安全,還是到北方安家後可以抱團取暖,這都是最優的選擇。
小林的母親就是在路上有次碰到路匪時,混亂中被人給抱錯了。
京市旁邊一個叫安康村的一對小夫妻帶著個四歲的女兒去北方娘家探親,回程時運氣不是太好碰到路匪在搶逃難路過的難民,小夫妻倆一著急,本能抱起孩子就跑,然後一人抱了一個,把正好跑到他們身邊的小林的母親也給抱走了。
等小夫妻倆跑到安全的地方冷靜下來後,好家夥,這咋多了個娃?
怎麼辦?
還回去?
不敢啊,那邊又是刀又是木倉的,回去有沒有命在都不一定呢。
可也不能平白就把人孩子給抱走了不是。
於是,小夫妻倆在原地等了一個多小時,丈夫先去探過確認路匪已經離開,那邊還有難民在四處找親人時,兩人這才帶著孩子尋了過去。
有時巧合它就是那麼巧合,劉叔的父親當時抵抗路匪時受了傷,母親本來身體就不是太好,受到驚嚇也倒下了,村長組織大家趕緊走,劉叔一個半大的孩子那時都六神無主了,本能的推著父母跟著上路。
於是,雙方便這麼錯開了。
還好小夫妻倆人善良,在原地等了兩天後,覺得女孩的家人要麼是已經離開不回來了,要麼就是遇難了,他們家條件還成,要不也不會也不會遠奔北方去探親,對他們來說,多個孩子就是多加又筷子的事,且這孩子跟家人走丟本就是他們的過,於是,他們將孩子帶回了家,並認養了這個孩子。
給孩子還起了個很好的名字——葉琳琅。
小夫妻倆的父親是退伍兵,大哥是軍人,大嫂是文藝兵,丈夫在公社上班,妻子是婦聯工作,小叔也是軍人,後來娶的妻子同樣是軍人。
葉琳琅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學的是又紅又磚的思想,習的是大伯小叔他們教的軍體拳,沒什麼意外的,長到十七歲時,她成為了一名光榮的軍人。
可不幸的是,在葉琳琅二十七歲這年,身為通訊兵的她,在一場戰役中,為了保證通訊的正常,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通訊設備而犧牲了。
葉琳琅在二十五歲那年嫁給了一個軍人,更不幸的是,在同一場戰役中,她的丈夫,也犧牲了。
夫妻倆留下了年僅十四個月的小林。
小林生在北方邊疆的他父親的老家,當時戰情緊急,孩子出生還沒一個月呢,夫妻倆就上前線了,連孩子的存在,他們都來不及告訴葉琳琅娘家。
犧牲的戰士是有撫恤金的,對烈士遺孤國家還會幫養到成年,小林的爺奶早已經不在,叔伯們怕小林被葉家接走,這樣他們不隻拿不到整整十八年每個月都有的錢,連撫恤金都保不住。
於是,他們向葉家隱瞞了小林的存在。
叔伯兩家輪換著‘撫養’小林,你半年我半年。
說得好聽是撫養,真實情況是不僅有錢拿,家裡活還有人乾,他們隻要讓他不餓死就行,心情不好時還有免費的出氣桶。
小林就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到了十八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