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曆二十三年,秋。
黃浦江上,秋風習習,上下起伏的江水泛著深灰的顏色。江南製造局浦東造船廠的舾裝碼頭旁,一艘修長的鋼鐵巨獸正緩緩駛離。
這是“飛鷹”號——太平天國海軍第一艘萬噸級快速鐵甲艦,五座雙聯裝150毫米速射炮塔森然排列,艦艏劈開江水,黑煙滾滾,4台4000匹馬力的三脹蒸汽機的轟鳴聲震得碼頭上的工人紛紛駐足。
羅耀國站在江南廠行政大樓的窗前,雙手背在身後,目光緊盯著逐漸遠去的“飛鷹”號。他的身後,站著太平天國的海軍尚書王琰、國防工業委員會主任馬寶才、海軍參謀長張寶,以及江南製造局的兩位核心人物——船廠廠長嚴複和船舶研究所所長陳季同。
“飛鷹號的海試數據,預計多久能出來?”羅耀國頭也不回地問道。
“回總理,若一切順利,三天內就能測出極速。”嚴複恭敬地回答,“理論計算是22節,強壓通風下可能達到24節。”
羅耀國點點頭,目光依舊盯著江麵。
“英國人最快的‘陣風’級才20.5節。”王琰忍不住興奮插了一句,“飛鷹號若能穩定在22節以上,印度洋航線就再也不是英國人的天下了。”
羅耀國嘴角微微揚起,但很快又收斂。他轉過身,目光掃過眾人,突然問道:“那艘一萬二千載重噸的乾散貨輪,什麼時候能海試?”
眾人一愣。
王琰、馬寶才、張寶三人麵麵相覷。他們都知道,羅耀國說的“一萬二千載重噸乾散貨輪”,是太平天國農民總會向江南製造局下的訂單,專門用來運輸糧食、鳥糞、硝石的。這種船雖然重要,但比起“飛鷹”號、“海龍”號這樣的戰艦,似乎不值一提。
陳季同最先反應過來,連忙指向舾裝碼頭的另一側:“總理請看,那就是‘江南一號’,已經完成舾裝,隨時可以海試!”
羅耀國順著他的手指望去,隻見一艘體型龐大的貨輪靜靜地停泊在江麵上。雖然不如“飛鷹”號那般威武,但線條流暢,船體修長,顯然也運用了不少先進技術。
“說說它的性能。”羅耀國淡淡道。
陳季同立刻介紹道:“‘江南一號’采用了‘飛魚’級和‘飛鷹’級的技術,V型艦體,高長寬比,簡化版的三脹式蒸汽機,單台3500馬力,取消了強壓通風係統,維護成本降低30%。此外,還采用了蘇格蘭式火管鍋爐和廢氣預熱器,熱效率從5%提升到8%”
羅耀國不想再聽陳季同說一堆專業名詞,於是乎就打斷問:“航速呢?”
“無風情況下,10節航速,續航6000海裡。如果順風,配合三桅巴肯廷式風帆,航速可達12節。”
羅耀國點點頭:“裝卸效率如何?”
“蒸汽絞盤+折疊艙蓋,多用途貨艙設計,裝卸速度比傳統貨輪快一倍。”
羅耀國沉默片刻,突然又問:“造價多少?”
嚴複瞄了一眼站在羅耀國身旁的馬寶才——這位國防工業委員會主任是出了名的“砍價能手”,任何造價報到他手裡,都得被砍掉一層皮。
“五十萬銀元。”嚴複謹慎地報出數字,“每噸載重噸造價不到42銀元。”
馬寶才立刻皺眉:“市麵上35銀元一噸的船多得是,怎麼貴了7銀元?”
陳季同連忙解釋:“馬主任,35銀元一噸的船隻能跑8節,一年最多跑2.5個航次。而‘江南一號’能跑3.5個航次,收益能增加40%!”
“不就是多了1000匹馬力和三根船帆嘛?要貴八萬四千銀元”
“可不能這麼算啊”
羅耀國抬手,打斷了他們的爭論。
“合同造價你們回頭慢慢談。”他語氣平靜,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我先下個單——我要一百條‘江南輪’,四年內全部交付給農會,一年造25條。”
轟!
這句話如同一道驚雷,炸得在場眾人目瞪口呆。
一百條?
那可是五千萬銀元的訂單!
王琰第一個反應過來:“總理,一百條船就是六十五萬噸的產能!去年咱們總共才造了二十八萬噸的船,現在飛魚級、飛鷹級、海龍級都在趕工,哪還有產能造這麼多貨輪?”
馬寶才也沉聲道:“總理,農會根本拿不出五千萬銀元!”
張寶猶豫了一下,還是開口:“而且……戰艦的建造進度會被嚴重拖累。”
羅耀國目光掃過他們,聲音低沉而堅定,不容置疑:
“去年造了二十八萬噸,今年有長興島、旅順大連灣兩大新船廠投產,一年再多造十六萬噸,很難嗎?”
“至於戰艦……”他頓了頓,“可以適當調整,先讓工人們拿‘江南輪’練手,等到天曆二十八年後再調整產線。”
“可是……”王琰還想再勸。
羅耀國直接打斷:“沒有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