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程路上,趙辛背著魚簍,踩在泥濘的山間小路上。
“蔡樂姬?姓蔡?”
這讓趙辛不由聯想到,史書上那個悲慘一生,但又才華橫溢、勇敢堅韌的女人:蔡琰,蔡文姬。
根據考古學家,在後世隻言片語的記載中推斷,蔡文姬是由蔡邕(o)所生,首任丈夫是河東世家衛氏,衛仲道。
後衛仲道早逝,婆家流傳蔡文姬乃克夫命,於是,一氣之下,蔡文姬選擇回到娘家。
可好景不長,回到家沒幾年。
父親蔡邕就被王允所害,最終死於獄中,享年六十歲。
蔡邕去世不久,其母親也隨之離去。
興平二年(195年),中原先後有董卓、李傕等作亂關中。
南匈奴趁機叛亂劫掠,蔡文姬被匈奴左賢王擄走。
後來,蔡文姬在北方生活了有十二年之久,並生下兩個孩子。
“那,這個女子又是誰?”
趙辛不禁想,現在是207年,按理來說,蔡文姬這時已經是被擄去北方的第12年了。
莫不成,已經回來了?
若是這樣,豈不是壞了自己的計劃?
心裡思索著事情,趙辛一路回到茅草屋,此時諸葛亮已經架起烤爐,正待趙辛將漁獲帶回來。
趙辛見此,瞬間精神起來。
諸葛亮莫不是要做‘諸葛烤魚’?
相傳,這還是諸葛亮在山東老家未出山時,在家自己做的一道家常菜。
因為味道特彆好,常被諸葛亮用來招待重要客人。
輔佐劉備之後,這道菜便也由諸葛亮帶到了蜀**中,從而被推廣開來。
一直到了唐朝,唐太宗的禦廚也做了這道菜。
“先生,晚輩將漁獲帶回來了。”
“嗯~路上沒遇到什麼事情吧?”
諸葛亮一邊用羽扇扇著火堆,一邊頭也不抬的問道。
此刻的諸葛亮,讓人很難將他與那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謀士聯係起來。
好似,真是一個手拿羽扇的鄉野村夫?
“沒有~”
“嗯,去吧~”
趙辛聞言,快速舀水來,將幾條魚收拾乾淨。
“嗯~這魚不錯,今天給你嘗嘗我的拿手好菜。”
“先生莫不是要做那諸葛烤魚?”
諸葛亮聞言,抬頭深深看了一眼趙辛。
“諸葛烤魚?你聽誰說的?”
趙辛這才發覺,“諸葛烤魚”的名字,應該是唐太宗嘗了之後賜名的。
自己一時大意,居然說漏了嘴。
“晚輩愚鈍,之前在江湖上行走時,聽說書之人講起過,遂自己瞎起了這樣一個名字。”
“哦?哈哈啊,這不算瞎起,就叫諸葛烤魚,甚好!”
諸葛亮聞言哈哈大笑,並不在意趙辛所言。
“你來此也兩天了,可曾想過回去?”
“回去?回哪?”趙辛的眼睛動了動,開口說道。
“當然是回家。”
“晚輩。。。已經沒有家了。”
“莫不是因連年戰火。。。”
“是~”
趙辛隨意應答道,自己穿越過來是魂體雙穿,在這個世界根本無跡可查。
而且自己的身體年齡也回到了十**歲左右。
“原來如此,倒也是個苦命的孩子。”
“那你今日這番九龍戲珠的言論,又是從何聽來?”
趙辛知道,重點來了。
自己早就謀劃好,要在諸葛亮麵前嶄露頭角,漸漸入世!
但一個合理的解釋,似乎顯得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