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裡,老朱的聲音突然停了一下。
他素來勤政,對朝中官員的名字都了如指掌。
然而,負責武學的那名官員,級彆實在太低了。
武學在此時所起的作用很小,老朱自不會太過關注。
再加上他如今年齡大了,記憶力也不如從前,一時間竟忘了名字。
“反正咱大明朝,一直有武學,但並沒有起什麼作用。”
老朱說道:“咱原來的想法,武學招收武官子弟。”
“通過武學,培養一批能征善戰的兵將。”
“卻不料事與願違。”
“武學很辛苦。”
“那些武將勳貴之家的子弟,大多數從小嬌生慣養,根本吃不了那個苦。”
“也就不願意進入武學。”
“偶爾有一些能吃苦的,能力也很不錯,加上父輩蔭庇,他們根本不需要進入武學,也能建功立業,平步青雲。”
“武學便成了一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實際上,早在北宋第一次興辦武學的時候,便隻置辦了不到九十天,就廢除了。
原因是根本招不到合格的學生。
後來雖然再次開辦,但仍然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
老朱開辦武學,同樣遇到這樣的問題。
自古“窮文富武”。
窮人家縮衣節食,擠一擠還能勉強供孩子讀書。
但學武的話,那是真的供不起啊!
光是吃的,對窮人家來說,就是一筆天文數字。
若按工價折成收入來計算的話。
這個時代的糧食比後世貴幾十倍。
學武又必須要吃得好。
對富人家的孩子來說,他們雖然吃得起肉。
可問題是,為什麼不學文,卻要從軍習武呢?
受苦受累不說,還要上前線打仗,危險無比。
至於常升這類武將勳貴子弟,躺在父親的功勞薄上吃喝玩樂,才是他們的人生理想。
算來算去,無論哪一類人,都不願意進武學。
連合格的學生都招不到幾個,自然也就很雞肋了。
不過,朱允熥很清楚這裡麵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武學的收益,實在太低了。
學文的參加科舉,中榜題名,就能做官。
可武學不一樣。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不可能伱學了武學,會紙上談兵,就讓你去統率軍隊作戰。
這也太兒戲了!
這與文官還真不一樣。
最終武學出來的學生,還是得去戰場上曆練,立戰功才能一步步升官。
既然這樣,為什麼不直接投軍呢?
何必多此一舉?
老朱置辦的武學,還隻招收武官子弟,進一步限製了招生範圍。
這些人,就算想從軍,明智的做法,也是直接去父輩的麾下從軍,而不是進什麼狗屁武學。
如此一來,京師的武學,不成雞肋才怪。
老朱對此有心知肚明,但一時又找不到解決之道,隻能暫且聽之任之。
朱允熥此前思考辦軍事學院的時候,也早就了解這些。
“皇爺爺,我當然知道金陵城內早有武學。”
朱允熥道:“不過,孫兒要辦的軍事學院,與現在的武學可不一樣。”
“孫兒要招收的第一批學員,不是尋常人,而是朝中的武將勳貴,五軍都督府的左右都督,僉事,斷事官,以及鎮守各地的指揮使等等。”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