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陽,古時稱斟、洛邑、成周、洛陽。
始皇帝一統六國後,以“五德始終”為由,認為秦為“水德”,曾改雒陽為洛陽。
而在光武帝定都於此後,因為漢尚火德,所以便改洛陽為雒陽。因為“雒”字右邊是“佳”,而“佳”字裡麵有兩個“土”字,寓意可以鎮水,使漢朝基業穩固長久。
而且當時的光武帝還沒有徹底平定天下。
相比長安擁有關中四塞之險,雒陽自然不如其地形險固,易守難攻,甚至還是個四戰之地。
但其所處的伊洛河穀盆地比關中平原要小,且四麵環山,有八大險關,其西據崤函,東阻虎牢,南有伊闕,北臨黃河,另有三川之利(河水,洛水,伊水)便於水運,這使得劉秀既可以用少數兵力進行防守,也便利於四處出擊。
不過雖然雒陽有著這些天險防守,可是缺點也很明顯。
前漢之時,高祖皇帝也曾為是否定都洛陽而猶豫過。
依據手下謀臣婁敬所言:“夫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具也。因秦之故,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者也。陛下入關而都之,山東雖亂,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與人鬥,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勝也。今陛下入關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可是時高祖麾下多六國之人,所以大多都勸其在洛陽定都。
最後還是高皇帝的心頭好張良為他下定了決心:“雒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裡,田地薄,四麵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裡,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麵而守,獨以一麵東製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裡,天府之國也,婁敬說是也。”
後來果真如兩人所料,無論是高祖滅異姓諸侯王,又或者是孝景皇帝時爆發的七國之亂,關中地區都能夠穩固的輸出錢糧和部隊來打擊他們,同時關中也始終沒有被敵軍攻入。
站在這座前麵,看著來來往往的行人,劉裕這才感受到了京都的繁華。
由於雒陽城北臨邙山,南依洛水,所以北麵並沒有什麼鬨市。
位於雒陽西麵共有三道城門,由北自南分彆為:上西門,雍門,廣陽門。
穿過城門後,眾人就來到了城內西市,也叫做金市。而外西市,在城外。
金市和東邊的馬市,南麵的南市號稱雒陽三市,俱都是雒陽城中最為繁華的地方。
而與金市不同的是,另外兩市分彆位於城外。
因為劉裕他們隨行的人很多,所以他們在城內找了好久都沒有找到合適的旅棧,最後劉裕不得不下令兵分三路,分彆讓人前往三市去尋找,這才在馬市那邊找到住所。
而一行人又是一番折騰後,這才終於把家眷和行李安頓好,至於到朝廷報道這件事,劉裕看了看昏黃的天色,看來也隻能夠等明天了。
翌日。
在把雁門郡守和晉陽郡守的信物與奏章,交給吏曹後,那接待劉裕一行人的官吏有些奇怪的看了一眼眾人,語氣玩味的開口道:“爾等便是那擊敗鮮卑大軍的劉氏兄弟?”
劉盛等人聽著官吏陰陽怪氣的話語,不由得皺起了眉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