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選擇力排眾議,認為分封製乃是周朝諸侯割據、戰亂頻發的根源。】
“郡縣辯?”
趙平安很快分辨過來:
這不就是曆史上出名的那場辯論嗎?
在原本的曆史裡,原本的丞相為代表的舊派和廷尉李斯為代表的新派進行了爭論。
而最後的結果——
或許是始皇更喜歡這種中央集權的方式,也或者是李斯真的雄辯,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地方是,這些東西最後形成的結果就是,從此之後,以“山川形便”為原則的郡縣製綿延至今。
而今,由於李斯的早發緣故,李斯和秦始皇認識得更早,甚至是帝師的身份。
所以他成了丞相一方,宰輔天下,和原本的丞相身份互換了。
“果然,雖然發生了無數的事情可能會改變曆史的微觀角度,但是宏觀來看,曆史的大走向不會變。”
趙平安回想起了高中曆史老師教他的內容。
曆史之所以是曆史,不是因為某人的影響才會是曆史。
某個人的影響會改變曆史,會讓曆史彌補很多遺憾,但是大的方向是不會變的——
哪怕沒有劉邦,也有張邦李邦王邦下麵硬邦之類的人來做挑戰大秦的權威。
曆史,素來是必然性和偶然**雜形成的一樣事物。
“這才幾天,時間的進程居然這麼快?”
手機上,建模自動出現。
【這是曆史上關於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之間矛盾的最原初詮釋。】
【秦始皇在今日要求廷尉和丞相就各自觀點展開廷辯,以此確立地方製度】
【下麵為主人展示。】
……
朝堂之上。
這裡是秦始皇的臨時宮殿,在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做了很多的鋪設:
包括搜集天下的金器,用以裝飾朝堂,以表示皇帝地位的尊重。
這些都是為了鞏固皇權做的事情:
無奈,嫪毐之亂實在是讓他印象太過深刻了。
“諸位愛卿,還想請問二位,對於這封邦建國和郡縣,都有何看法啊?”
“朕自有定奪,但諸位愛卿還請各自建言,為我大秦出謀劃策。”
李斯旋即便是站出身來,行禮道:“啟稟陛下,臣以為,應當以郡縣行天下。”
“臣有如下理由。”
“朝堂之上,袞袞諸公,還請聽我一言。”
“其周,曾天命者也,何衰?”
“然則當真為天命滅也?非也,非也。”
“周,封建親戚,以藩屏周者也,乃以使近臣親戚封邦建國之法,以此庇護周王室疆土穩固。”
“結果如何,不必多言。”
李斯正準備陳述下一個理由,卻被王綰打斷了:
“一派胡言!”
說到這裡,王綰厲聲說道:“啟稟陛下,臣以為,丞相所說,實在糊塗。”
他朗聲道:
“丞相莫非便以為,那封邦建國之法,便是那周王室倒塌的原因嗎?”
“周王室的衰退,豈非氣運轉至我大秦?”
“若不是因為轉入我大秦,我秦又如何統一?”
“丞相如此言語,難道便是覺得我大秦不該統一?”
朝堂上,一片抽冷氣的聲音響起——
大家都知道王綰在上綱上線,但大家都知道,陛下還真就吃這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