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普奧戰爭中,奧地利並非一直處於被動之中。
曆史中的弗朗茨嗅覺非常靈敏,軍事動員也要比普魯士早了半個月,當然這裡麵有一部分盲目自信在起作用。而另一邊的普皇則有些妄自菲薄,在最後時刻也在考慮談判的可能性。
直到奧地利開始集結部隊大半個月後,普魯士才下達了分發武器、戰馬和準備作戰的命令。
所以巴伐利亞的投票提議隻是個契機,兩方軍事力量早就想碰一碰了。隻是他們各自名下的小弟們卻一直以為,德意誌邦聯大家庭的兩位兄長應該不至於刀槍相向才對。
但就是在這樣的先手條件下,奧地利的部署還是慢了普魯士一大截。
眼睜睜地看著普魯士先後占領漢諾威,橫掃黑森-卡塞爾,直到碾壓著漢諾威的逃軍一路攻進奧地利邊境。
但現在,因為爭取到的時間優勢和更換元帥後更激進的攻擊戰略,使得奧地利軍隊的集結速度要比弗朗茨原定計劃更快。在巴伐利亞投票前兩天,大軍已經在奧爾米茨要塞進行大規模集結。(今捷克奧洛莫茨olomouc)
相比起各方麵都更先進更優秀的普魯士,奧地利沒什麼可拿得出手的東西。
軍備武器落後一代,作戰人數被意大利軍隊分走了10萬。集結時間雖然夠早,但離開奧地利本土後就失去了鐵路支持,速度也隻和對方勉強持平。部隊裡隻有集團軍之間有電報聯係,下轄部隊還是以通訊兵為主。
後勤保障大都差不多,儲備糧和補給線遠不足以支撐幾十萬大軍行動,雙方軍隊都是打到哪兒采購到哪兒。
比來比去,奧地利也就隻有醫療保障能在敵人麵前顯擺一下了。
這一部分是因為卡維的建議,另一部份也得歸功於拉斯洛對奧地利的支持。卡維不懂商業部分的利益交換,但他很清楚這種交換能帶來什麼樣的變化。
德國每個軍的後勤馬車數量在30輛左右,其中包括了野戰麵包房、醫院設備器械和藥材,以及建造臨時據點的工程設備。
而在奧地利,這個數字是4輛,其中醫院設備器械及藥材就有輛之多。這些運輸馬車隻負責醫院建設,如果算上醫生自己攜帶的醫療行囊和物資,那數量隻會更大。
這樣龐大的醫療運輸隊和大部隊一樣,在兩天前就進行了集結,並且將要塞所在城鎮的一家醫院改建成了戰略後方醫院。
卡維所帶領的外傷處理分隊基本就在這裡活動,傷員會經由馬車從前線往後方轉運。如果戰線前壓,戰略後方醫院也不用動,在沿途多設立戰役後方醫院,卡維也會根據戰事情況去往更前線參與救治。
這是基本的醫療後勤機製,比起現代的連搶救組、營、團、師救護所、集團軍醫院、戰區醫院、後方醫院的多級後送機製要簡單得多,運輸能力也無法和現代醫療相提並論。
但至少拉斯洛為整個軍醫處爭取到了足夠多的馬車配給,卡維也得以組建出全世界第一支可隨時搭建臨時救護所的醫療車隊。
“卡維院長,這是您要的牛排、麵包和蔬菜湯。”一位警衛從門口端來了火車上的午餐,送到了卡維的餐桌上,“要不要葡萄酒?帝國列車上的紅酒很不錯。”
“我不喝酒。”卡維接過了餐盤,問向坐在自己對麵正在吃東西的赫曼,“要塞醫院建得怎麼樣了?有消息麼?”
“昨天晚上傳回來的電報,說是已經建得差不多了。”赫曼說道,“床位1400,器械按照您的標準都已經備齊,一開戰就隨時能投入使用。”
卡維點點頭,身子隨著車廂來回晃蕩,開始用刀叉分割牛排:“水源呢?水源找的怎麼樣了?”
歐洲一直缺少能直接飲用的乾淨水源,和平時期可以用低度酒精飲品解決,可到了戰時酒精的供應肯定會出現問題,最後還是需要確保軍隊的用水。
這在醫療後勤尤其是卡維所在的外科表現得更為明顯,單是生理鹽水這一項就需要用掉大量清水。
按照現代軍事醫學理念,對水源的要求非常高,不僅僅是微生物,還對各種微量元素、放射性物質、重金屬、有機物等有嚴格的要求【1】。
19世紀缺少化學檢驗工具,也不可能隨軍帶著化學家,所以隻能將就一下了。
不過要求低不代表沒要求,卡維還是在四個月的軍醫集中培訓裡加入了自己對水源要求的理解。
首先是對比色度,水必須沒有異色,沒有渾濁,沒有臭味和異味,沒有肉眼可見的雜質顆粒。醫院所在區域的水源還需要做簡單的ph測試,範圍不能超過6.-8.的範圍。
至於寄生蟲、細菌之類的就不做要求了,隨隊做微生物培養還不如直接用煮沸來解決所有問題。
“要塞的水源不是問題,蘇台德山脈的摩拉瓦河供給著充足的水源。”赫曼往嘴裡塞了一整塊雞肉,嚼了兩口繼續說道,“軍隊後勤部隊會按照您的要求做好水源管理的。”
“和他們強調了明礬混凝過濾的重要性了麼?”
“說過了。”
卡維稍稍安心了些。
自從上了離開維也納的火車,他的心就一直懸著。
生平第一次上戰場,雖然不用去前線拚命,但後方也未必能百分百太平。一切都顯得那麼陌生,一切都是未知數。他能做的就是繼續嚴格按照自己平日裡的工作態度,將所有精力放在工作上,減少其他東西帶來的壓力。
不過比起那些士兵,卡維所在的車廂要豪華許多,至少有睡的地方,至少有玻璃窗能看看外麵的風景。
奧地利不是沒有鐵路網,相比起普魯士,維也納周邊鐵路網的興建要比柏林來得更早。
也正是因為當初奧地利鐵路帶來的運輸便捷,在180年,也就在奧爾米茨要塞,普魯士不得不屈服於奧地利和俄國的壓力,簽訂了奧爾米茨條約。
條約規定普魯士放棄領導邦聯內的其他邦國,放棄統一德意誌的計劃,願意向奧地利稱臣,同意撤軍。
然而16年之後,奧地利受困於國內經濟衰退,鐵路網依然還是那點大小。卡維所在的火車隻能把他送到維也納北邊的馬拉茨基,接著就需要靠馬車慢慢開進奧爾米茨要塞。
而普魯士的鐵路卻已經修到戰爭前線,火車站遍布各座城市,運輸能力大大超出了其他歐洲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