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集《楞嚴經修學應用》_楞嚴經修學應用_思兔閱讀 
思兔閱讀 > 科幻靈異 > 楞嚴經修學應用 > 第1集《楞嚴經修學應用》

第1集《楞嚴經修學應用》(1 / 2)

《修學應用》。諸位法師慈悲,諸位在家菩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放掌。

我們這次的主題,就是有關《楞嚴經》在我們日常修行上的應用。在講這個內涵之前,我們必須把《楞嚴經》在整個大乘佛教的定位做一個簡單的說明。

佛教的修行是有一定次第的,不是說成佛之道是馬上成就的,它是有一個階梯一個階梯上去的。在古德對大乘佛法的判教,是把大乘佛法分成三個主要的次第。

第一個就是安樂道。我們最初修學佛法的時候是仰仗過去的善根,我們看到三寶起歡喜心,從皈依三寶、深信業果開始勉強自己斷惡修善。所以我們剛開始的修學主要的思想就是一種善業的修學,我們告訴自己不能去造惡,勉強自己去造善,所以我們的心是以善業為主。那麼從善業的修學當中,慢慢地去創造一個來生安樂的果報,在生命當中慢慢地去創造來生的安樂。

但是這樣的安樂道有一個問題,在《楞嚴經》上說,我們依止一種善念,這個善念是怎麼樣?是向外攀緣的、是向外追求的。所以我們在修學善業的時候,我們有兩種過失,第一個不得自在,因為你要去布施、持戒、忍辱,你要假借外在環境的具足,如果沒有好的環境我們就沒有辦法去造作善業了。所以在整個修學當中,完全不能夠操之在我的,因為你心隨境轉。所以我們會覺得外境不斷地變化,你看昨天的因緣跟今天的不同,今天跟明天不同。所以當我們在修學善業的時候,我們的心是躁動不安、不安穩性的,就不得自在。

第二個,你的心不得圓滿。因為當我們的心開始住在外境的時候,它是產生對立的。我們幫助了某甲,我們就忽略了某乙。所以這個善業的修行它的兩大過失,第一個不得自在,第二個不得圓滿。

第二個解脫道。所以我們剛開始從業力的修學中的安樂道慢慢提升到第二個階段叫作解脫道。解脫道的根本思想就是,你要從一個善念、一個慈善的心提升到一個覺悟的心,你必須要有一種智慧的觀照。這個觀照不是向外觀照,是向內觀照你的內心的一念清淨心,何其自性本自清淨。我們以前在修學善業的時候,心中是沒有家的感覺了,一直整天向外攀緣,所以我們會躁動不安。到了解脫道的時候,我們的心是向內安住的,依一念的清淨的不生滅心來麵對人生的因緣。這個時候外麵的因緣怎麼變化,你心是不動的。

所以從一個善業的修學要轉成一種清淨心的修學,就是開始慢慢慢慢,我們不但是創造來生的安樂而已,我們開始去熄滅生死的輪回,因為你心不動,生死的業力慢慢慢慢就消失掉了。因為生死是攀緣心帶動的,你心一定要動,你才會有生死的。所以我們從一種躁動不安的心轉成一種清淨的寂靜的心,這個時候生死的十二因緣開始逆轉,我們以前是順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生老病死,那麼這個時候開始無明滅則行滅,乃至於生老病死滅。所以我們慢慢慢慢地從善業的修學而轉成一種清淨心的修學,就是我們一般說的從安樂道到解脫道。

第三個階段,從解脫道再提升為菩提道,除了一念的清淨心的觀照,再加上我們菩薩大悲的願力跟善巧方便,廣度眾生。從清淨心當中再升為菩提心,這個就是慈悲心的問題、善巧方便的問題了。所以整個大乘佛教我們是分成安樂道、解脫道跟菩提道這三個重點。

身為《楞嚴經》它的主要思想是在第二個,就是解脫道。我們透過本經的修學,會讓一個躁動不安的心找到一個安穩的家,把心帶回家。三界是不安穩的。我相信每一個人到了這個年齡,你會感覺到生命是變化的,我們是活在一個動態的生命,我們很難去抓住某一個東西,包括某一個人,包括某一件事情,我們會看到今天跟昨天是有差異的,我們也可以預測今天跟明天一定不同。

那麼在整個生滅變化的三界當中,我們如何找到一個自己內心安住的家?這個是本經的修學重點——菩薩雲何應住?從安住當中才來談到菩薩的調伏其心。所以說本經的一個重點就是從安樂道到解脫道。那麼當然,如果我們《楞嚴經》安定了,那你有因緣學《法華經》跟《華嚴經》,廣泛地說明菩薩道的善巧跟大悲,那就從解脫道又提升到菩提道。所以本經的定位主要是發明一個菩薩的解脫道的修學內涵。

好,我們看經文。《修學應用》基本上分成六個主題,把整個《楞嚴經》的結構分成六篇,我們分成六個次第來跟大家研究。

第一個就是我們這次的主題叫《正見篇》。《正見篇》就是探討一個大乘菩薩在行菩薩道的時候,你應該用什麼樣的思想跟智慧來觀察你的人生,培養一個菩薩的正知見,這第一個。

第二個是《發心篇》。我們在行動之前一定是有一個願力,菩薩應該怎麼去發心,這個願力才會堅固,才會圓滿?這個是從《楞嚴經》的角度來探討發心的問題。

第三個是止觀。這個《止觀篇》我們會講到本經的二十五圓通,我們會摘錄幾個代表性的來討論我們怎麼真實地去回光返照,去正念真如,去把心帶回家,這個是《止觀篇》。

第四《念佛篇》。整個《楞嚴經》的正念真如的思想怎麼應用到念佛上去,去達到臨終的正念?這個是第四個主題《念佛篇》。

第五個《持戒篇》。菩薩的戒法是廣泛的八萬四千法門,我們在斷惡修善度眾生的時候,從《楞嚴經》菩薩是怎麼樣來安住,怎麼樣來調伏?這三個都是偏重在修行上,止觀、念佛、持戒就是修行。

第六個《破障篇》就是說,當我們開始把心帶回家的時候,我們的妄想會產生一定的反彈,包括外在的鬼神的障礙,包括我們內心的煩惱障,因為你那個時候真妄交攻。那麼遇到障礙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來麵對?從《楞嚴經》的角度,我們應該用怎麼樣的心態來麵對所有的外障跟內障,這個是《破障篇》。

也就是說,甲一、甲二的正見、發心是整個大乘的道前基礎,菩提心跟空正見,這個道前基礎。三、四、五是整個菩薩的修學法門,菩薩的戒定慧跟菩薩的念佛。第六個就是當我們開始正式修行的時候,我們產生一定的正念,那麼跟過去的妄想接觸的時候,真妄交攻的時候,把妄想逼出來、把煩惱逼出來的時候,菩薩應該怎麼去麵對這個障礙的問題,破障。這個是我們把它分成六科,來跟大家討論這部《楞嚴經》。

好,首先我們看第一個《正見篇》,看講義的第二麵。這個《正見篇》總共有三段,第一個是前言,第二個是正文,第三個結勸。前言當中我們先有兩段,第一個為何建立正見,第二個如何建立正見。

就是說,我們在行菩薩道的時候為什麼要建立正見呢?我們就去修就好了嗎?你該布施就去布施,該持戒就持戒,該忍辱就忍辱,為什麼要先建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呢?這個道理在哪裡?我們先探討建立正見的重要性。這以下有一段蕅益大師的開示,我們先合掌把它念一遍:

討究佛法,第一要務,諸佛所師,所謂法也,況弟子乎?雖勝義法性,貴在親證,倘非黃卷赤牘作標月指,示真實修行出要,何由得證勝義?試觀外道,亦出家求出生死,不知正法,求升反墜。故不留心教典,饒勇猛精進,定成魔外。脅尊八十出家,晝觀三藏,夜習禪思,乃有濟。

有謬雲:年少力強,宜習教典,年衰力弱,隻堪念佛。豈年少不必念佛,年老不可習教,將謂如來教法,僅同舉子業,博名利於半生者乎?一曆耳根,永為道種,大士所以舍全身求半偈也。今佛法流布,賴迦葉阿難二祖,徹底悲心,人皆視作等閒。殊不知恒沙世界,無量劫中,妙法名字不可得而聞也!

這段是蕅益大師對所有初學菩薩的一段非常重要的開示。我們看講義第三麵分成三段。首先講到建立正見的重要。蕅益大師說,討論研究佛法對於一個初學者是第一要緊的事情。為什麼這樣講呢?他舉出了我們的佛陀來做證明,他說,身為一個佛陀他尚且要以法做老師,何況是我們弟子呢?

諸佛以法為師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從諸佛的因地來看,所有的佛陀都是從凡夫開始的。那麼他為什麼能夠成佛呢?因為他因地的時候以法為師,因為他掌握了整個修行的道路,所以他才能夠改變自己,從煩惱的心而轉成一個清淨心,他是要有方法的,佛教的修行是要講究方法的,這叫道,這個道就是一個方法。那麼他從因地的時候以法做老師,在果地上他也是以法師人。佛陀出世的目的並不是顯現神通,就是把他自己走過的道路,通過文字相再開顯給我們。所以說,佛陀不管是因地、不管是果地都必須要遵守這個修學的軌則。佛陀是我們的老師尚且如此,何況是我們做弟子的呢?這個地方是舉出這樣的一個例子。

這以下講出它的道理,雖勝義法性貴在親證,倘非黃卷赤牘作標月指,示真實修行出要,何由得證勝義?雖然說勝義法性,這個勝義法性指的是我們的清淨的真如本性,就是我空法空的真如理。那麼這個真實的道理當然可貴是在於親證,而不在於言說的文字;但是身為一個初學者,假設我們沒有透過黃卷赤牘(這個都是指的書籍),沒有透過書籍的記載、這個文字的引導來當作一個標出月亮的指頭,來指出修行的法要,那我們又怎麼能夠悟入真如法性呢?

這個地方就是說,佛陀之所以成佛,因為他覺悟了一個道理,一個真實的道理。但是這個道理以佛陀自受用來說是沒有文字相的,離言說相的。但是離言說相他自己受用可以,他要滅度以後把這個道理流傳後世就必須假借文字了,好像這個標月指,月亮在這邊。那麼這個指頭不是月亮,但是我們透過指頭的指導我們可以看得到月亮。也就是說,經典裡麵的文字全部不是真理,但是你從文字去體會,你可以把文字裡麵的道理讀出來,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所以菩薩修學空假中三觀的時候,你必須從這個文字裡麵去體會的。所以初學者假設沒有文字的引導,那我們根本不知道東西南北。

初學者必須由文字來做引導的,這以下舉出一個實際的例子。比方說外道跟佛弟子的差彆,你看外道他們也是出家,希望能夠了生死。但是他沒有一個正確的方法,所以他們雖然想要求解脫,最後的結果反而是墮落。為什麼?因為不留心大乘的教典,即便勇猛精進,到最後是天魔外道。

我們一般人不看經典,對人生的看法大致上是兩種看法:一種是斷滅見,一種是常見。斷滅見是反正人死如燈滅,所以從人死如燈滅當中產生及時行樂了,他不相信有來生。第二個就是常見,我們相信在宇宙當中有一個常住的主宰者,比方說上帝、比方說天神,他可以主導我們的生命,所以我們透過對上帝、天神的祈禱,我們就能夠趨吉避凶、離苦得樂,這兩個都是錯誤的。其實你的快樂跟痛苦是你自己的內心決定的,你生命的抉擇,你選擇做跟不做,那麼這樣的一個業力的形成才是真正你生命的主導者。所以說當我們不能夠了解教理的時候,我們的心是向外攀緣的,是跟著感覺走的。

那麼相反來說,脅尊者八十出家,晝觀三藏,夜習禪思,乃有濟。這個脅尊者,佛滅度以後六百年,他八十歲才出家,那麼在這種年老力衰的情況之下,他因為白天看經典去明白道理,晚上根據這個道理來修習止觀,最後才成就阿羅漢果。

你看,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外道在年輕的時候出家,在精神體力那麼旺盛的情況之下,這麼強的出離心,但是因為他不明白道理,結果是求生反墜。佛弟子他在八十歲出家,他用的精神體力很有限,但是他掌握了生命的一個重要的關鍵,結果他成功了。



最新小说: 不死不滅的我在40k的絕望旅途 替天行道之一 將軍府後院要失火,八歲嫡女忙遞柴 都速通高武了,誰還當舔狗啊! 半生不熟 永夜之境的神魔傳說!!! 2015:娛樂圈的玩咖巨星 逐夢1949 九零香江:睜眼穿成被綁豪門大嫂 我的被窩通六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