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東士族多在吳郡,兄若如此,嚴白虎胡亂牽扯,豈不是要濫殺無辜?”
他本是士族出身,很清楚孫策此舉意味著什麼。
現在一殺是爽快了,可以後想取天下,就要麵臨士族階層的抵抗。
這等舉動,無異於自毀長城!
可孫策聞之,便是微微一笑,寬慰道:
“吾自不多牽扯,隻誅首惡,隻為震懾彼等,似那等良善之家,吾卻不動!”
言罷,不等周瑜等人繼續勸解,孫策便斬其使,喝令麾下加緊攻城。
由此孫策包圍吳縣,親自督戰,幾次登城,終將吳縣取回。
嚴白虎與嚴興兄弟皆被孫策斬首示眾。
隨後孫策又以通敵之名,牽扯搜捕城內士人,連帶此番參與叛亂的許氏、王氏以及平時對孫策有非議者全部抓捕,攏共牽扯五百餘人。
見孫策這一次是玩真的,吳中士族自然大驚。
似顧、陸、朱、張等大族家主,紛紛前來求情。
其中一人名為陸遜,年僅十六歲,卻已經撐起來了偌大一個陸家。
見得這些人前來,孫策便指著陸遜道:
“吾昔日攻廬江,爾陸氏族人餓死大半,算起來也當有怨與我!”
“何以此次許、王兩家反叛,陸氏不反?”
“爾等不反便罷,何以又來求情?”
陸遜見狀,便即拱手恭順道:
“因將軍攻廬江,乃為公事,我族人雖死,亦是為公!”
“如今許、王二族反叛,皆為其私,故我陸氏不願與之!”
“至於我等前來相勸,乃因將軍為江東之主,當施仁政,不當殺戮太過,故來相勸,非為私情,乃為將軍所慮!”
“還望將軍看在我等麵上,寬恕爾等罪孽!”
聽著陸遜之言,孫策神色一異,當即讚道:
“真良驥也,陸氏有汝承繼,來日必當興盛!”
說著,他又看向眾人道;
“正如伯言所語,爾等前來相勸,乃一心為公,吾不怪爾等!”
“然我身受朝廷之令暫管江東,此次北上,亦為討伐國賊,乃為朝廷效力!”
“而今彼等叛我,便如叛逆,吾移其族,亦是為公!”
“爾等切莫再勸,隻管還家,嚴令家中之人不再犯禁即可!”
眾人聽著這話,自是心有戚戚,無奈還家。
次日孫策又告令城內百姓士族出城觀禮,押出一眾大小罪犯於護城河外排隊斬首。
數百人無論老弱婦孺接連斬殺,鮮血流淌,映紅了護城河內幽幽河水。
吳郡士族見狀無不畏懼,城內百姓儘皆膽寒。
而孫策以此鐵血手段鎮壓吳郡叛亂之後,暗忖日後吳郡恐難再反,便準備率兵繼續南下。
不料此時忽然聽得丹陽傳來消息,言說太史慈卷土重來,襲取涇縣、宛陵二縣。
孫策剛穩定了吳郡大局,見得此信,便是勃然大怒道:
“昔日神亭一戰,未擒此人,後聞劉正禮兵敗,此人遁入山中,吾以為此人恐已喪於山越賊手。”
“不料一個不慎,又讓此人襲我郡縣,該當伐之,擒來問罪!”
若是原本曆程,聽到太史慈的消息,孫策恐怕不知該多高興。
因為他對太史慈這人十分欣賞,恨不得納入麾下為己用。
可現在這個時間線,太史慈出現的時機著實不妙。
眼見他剛定吳郡,正準備南下,太史慈卻又出兵丹陽,還自稱丹陽太守。
若是他再南下,那恐怕丹陽會被太史慈占據!
如果劉備趁著機會將其招至麾下,那他即便平亂完畢,也要被劉備壓著打!
思慮之間,他急忙招來周瑜、張紘等人問計。
周瑜等人這邊正在憂愁孫策開了殺戒該如何穩定形勢,就收到了太史慈去而複返的消息,自是大驚不已。
然則周瑜終究還是少年老成,探知詳儘之後,便對孫策道:
“太史慈實乃良將,又與劉備故交,如今占據宛陵,若被劉備拉攏,不利我軍,當速擊之。”
“然吳郡距丹陽路途遙遠,若我軍回軍,太史慈收到消息,或聯劉備、或聯祖郎,皆為大患。”
“為今之計,不妨假意南下奪取會稽,以水軍接應,從水路回軍奇襲之!”
東漢船隻雖不能入深海,卻已經可以沿海行進。
孫策聽得此計,便調令麾下水軍出海,準備從會稽登船。
他這邊則是領上萬餘兵馬,留下孫靜、吳景鎮守吳郡,一路南下經由拳至海鹽,最終登上了船隻,又順著海岸一路北上。
結果還未至丹徒,就收到了西邊傳來劉勳出動水軍的消息。
孫策見狀,自然一陣不解,心想劉勳這貨當了這麼久烏龜,劉備南下之時不想著率軍抵禦,現在劉備已經在淮南站穩腳跟,這個時候動兵,莫非是突發惡疾?
他雖也頗為機敏,但對這突如其來的消息亦是心生疑惑。
隨後他便將周瑜叫過來,將自己的疑慮問出道:
“眼下劉備軍據淮南、穩民心,兵馬眾多,劉勳如此,豈不是自討苦吃?”
而他話音剛落,便見周瑜俊俏的臉龐猛地變得煞白道:
“兄長豈不知秦瑱之謀也?劉勳如此,非是自討苦吃。”
“恐是中了秦瑱調虎離山之計矣!”
“現在劉勳出兵九江,廬江必被劉備所取!”
孫策一聽,頓時怔在了當場。
啥玩意?劉備要奪取廬江?
他亂還沒平完,劉備就要占據江北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