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第429章因果關係
允兒頓時就來了興趣,她饒有興致的聽羅軍說起來。在這個時候,羅軍說話之間有種揮斥方遒的感覺。他本身就是個很博學的人。雖然上學上的不多,但卻是行萬裡路,看過……雖然沒有萬卷書,但也看了不少書啊!
更何況,大道至簡!
羅軍看曆史,看任何東西,他都不會隻相信表麵上的。他是會依靠自己的智慧去判斷,去想象。
當下,羅軍便接著說道:“楊廣登位之前,他父親隋文帝是個傑出的皇帝,國家治理得很好。而楊廣登位時還害了前太子楊勇,他是在這種情況下登的位。一方麵,楊廣的性格本身就是好大喜功。還有一方麵,他想要做的比他父親好,讓老百姓交口稱讚。他其實是想要做千古聖君的。至於他的私事方麵,什麼娶父親的妃子之類。實際上,人一旦到達了那個權力位置,有幾個不是如此。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他一樣占有死去兄長的妃子。還有李治和武則天,都是如此。當然,我不是要說楊廣是個好皇帝,楊廣窮奢極欲,荒淫無道,這是真實的。但是,他開鑿運河,這件事是很有前瞻性的。不過可能急了一些,但是事後幾百年裡,人們都是在享受著運河的好處的。還有,在楊廣之前,那時候能當官的都是講究門第的,根本沒有寒門子弟什麼事。而楊廣當了皇帝之後,他設立了科舉製度。利用科舉製度為國家選拔人才。在封建社會裡,這個科舉是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的。而且也沿襲了一千多年,之道晚清才開始停止。”
允兒聽得津津有味。羅軍繼續說道:“另外,在當時,門閥的勢力很大,對國家的牽製也很大。楊廣想要將門閥驅除。他開科舉,除門閥,這是動了那些門閥的根本利益,正是因為門閥的動亂,所以才造就他的江山岌岌可危。再加上他三打高句麗,以及開運河將國家的底子基本都掏空了,如此好大喜功最後才將江山葬送。但透過這些事情,我們可以不難看出,楊廣絕不是曆史上寫的那般不堪。而且,關於楊廣的曆史是李世民乾的,李世民有個不好的習慣,就是喜歡乾預史官。他是要儘量的美化自己。”
允兒若有所思,她通過羅軍說的這些東西,如此在她的腦海裡,就漸漸有了一個有血有肉的隋煬帝。不像之前,就好像覺得那隋煬帝就是個天生的昏君,什麼都不會乾,就會搗亂和好色。
這顯然是不公允的。
允兒向羅軍會心一笑,說道:“陛下,我懂了。如果您去做古時候的皇帝,我相信您一定是個好皇帝。”
羅軍打了個哈哈,他想以自己這個德性去做皇帝,肯定也是個好色的家夥。那不得夜夜做新郎才怪。
隨後,允兒說道:“陛下,允兒以前經常讀華夏的一本書,是說嶽飛的。很壯烈,嶽王爺也很無辜,很冤屈。那林檜就真是那麼壞嗎?我去華夏旅遊過,還看見過林檜的雕像一直向嶽王爺跪著。”
這長夜漫漫,無心睡眠。允兒的聲音似軟儂細語,動聽無比。
羅軍聊興大發,也就說道:“大概林檜的冤屈不見得比嶽王爺要少多少吧。”
允兒說道:“允兒也是這麼覺得。當時,嶽飛手握重兵,又是戰功赫赫。這樣的大將,如果不是皇帝想要嶽飛死,林檜哪有這個本事。而且,當時嶽飛又總是喊著要迎回徽欽二聖,那是犯了皇帝的忌諱。若真是讓嶽飛將金人打敗,把二聖迎回來了,那還得了?”
第(1/3)頁
第(2/3)頁
羅軍說道:“我初讀時,也覺得是這個道理。但後來再讀一些史料時,卻發現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允兒眼睛一亮,說道:“哦?”
羅軍說道:“第一,皇帝趙構那時候是絕對不會怕徽欽二聖回來的。你就像我,假如我現在獨身一人去找隆傲天,隆傲天會怕我嗎?他直接就殺了我嘛!那徽欽二聖又沒有權力,實在是覺得不想他們回來,那也簡單,路上讓人找個由頭殺了,就說是病死了。當年,宋徽宗因為金人圍攻汴京,他自己跑路去鎮江上香,讓宋欽宗當了皇帝。後來,宋徽宗再回來那也隻能是個太上皇。而且還被宋欽宗軟禁起來。所以說,沒有實權,趙構會怕他們回來嗎?而且,那時候宋欽宗還托人帶話給了趙構,說臣不敢妄想聖位,回來之後,隻要皇上給臣一個道觀,當個清靜道士即可啊!”
“而且,迎二聖還朝這事是趙構自己提的。還有,嶽王爺也不是沒有想到這一層啊。他肯定不是愣頭青啊,說什麼我要迎二聖還朝,然後把你踢掉啊!嶽王爺在一次出兵的時候,上表是說迎天眷還朝。天眷是什麼意思?就是說,我隻是迎你的親戚回朝。”
允兒聞言,頓時有些不解,說道:“那既然是這樣,趙構為什麼要自毀長城,殺了嶽王爺呢?”
羅軍說道:“要說趙構為什麼要殺嶽王爺?那麼,既然趙構不是怕二聖還朝,那為什麼還要殺嶽王爺呢?這其中肯定是有很大的原因的。這世上不會有無緣無故的恨。我對這段曆史也很感興趣,所以查的就多了一些。後來我就發現,第一,很大的原因,嶽王爺的性格原因。從嶽王爺寫滿江紅就可以看出,他這個人,特彆的忠,特彆的嫉惡如仇,性子耿直。他手握重兵,不迎合皇上趙構。有這麼一個趣事就是,趙構手下一個將軍老了,乾不動了。卸任之後,他手下的兵需要給人帶。趙構當時沒多想,就給嶽王爺了。嶽王爺就很高興,但是趙構過後想想,覺得不對啊!他怎麼能把兵全部給嶽王爺呢?於是趙構就反悔了,找嶽王爺把兵要回來。當時嶽王爺就不乾了,後來跟皇帝一鬨,乾脆就說全不要了,直接去給亡母守陵去了。後來,趙構就不停給嶽王爺寫信,勸他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