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找記者做什麼?”
陳培鬆問道,他是街道辦的副主任,手裡肯定有媒體的聯係方式,隻是不知道陳著目的。
“我想花錢搞一篇關於我的小采訪,在羊城晚報或者南方日報上發表一下。”
陳著搓搓手說道。
“小采訪?”
就算陳著是自己兒子,陳培鬆都忍不住想調侃幾句了。
“你剛剛注冊好新公司,一點影響力都沒有發揮,就想著登報?”
陳培鬆皺眉說道:“這是不是有點像寸功未立的士兵,直接想當將軍呢?”
“e”
陳著想了想,反問起了老陳:“我要是已經產生影響力了,又何必花錢呢?”
陳培鬆突然愣了一下。
也對,陳著說的是花錢登一篇采訪,並不是憑真本事讓彆人主動采訪自己。
現在的一些電視台報刊等媒體,有些版麵是可以花錢買來的。
就拿報紙來舉例:
一份報紙最顯眼的位置叫“報頭”,這種地方給多少錢都不可能買到的。
因為這裡需要刊登國內政策或者領導人的指示發言,社會主義旗幟下的媒體喉舌,首先一條就要保證政治正確。
其他稍次一點的位置叫“報眼”。
“報眼”的話,可以刊登一些社會新聞或者國際實事,也可以報道一些娛樂明星的緋聞,以此來吸引讀者的眼球。
除了“報頭”和“報眼”,其他版麵可以根據閱讀人群的喜好,刊登各種稿件。
針對家庭主婦的,就有了廚房小妙招專欄;
針對初高中生的,就有了我愛寫作文專欄;
針對軍事迷的,就有今日海峽這種讓人覺得祖國很快就要統一的專欄;
還有什麼兩性關係、夫妻婚姻、家庭倫理、連載這些諸如此類的欄目。
這些專欄又占了大部分版麵,一份報紙剩下的都是一些邊邊角角的位置。
這些位置是可以賣的,而且因為瀏覽量太少的原因,價格倒是不貴。
比如說,夾縫就是留給那些身份證遺失的粗心市民,讓他們進行登報申明。
2007年登報掛**份證件很便宜,5070塊錢左右就可以了。
當然陳著肯定不要夾縫,而是在其他稍大一點的版麵,花錢刊登一篇關於自己的采訪。
篇幅很短,800到1000字左右就可以了。
“爸,這次創業我想換一種模式,產品不再是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讓我這個人慢慢成為公司裡最有價值的東西。”
陳著也和父親坦誠自己的動機:“那樣的話,公司生產什麼反而不是最重要的了,而是這個東西隻要是我生產的,那就一定會引起轟動。”
“這是什麼邏輯?有這樣做生意的嗎?”
老陳雖然看人很透徹,但是他根本沒有經曆過“流量、炒作、營銷”的商業時代,所以很難理解這套模式。
第一反應就是這樣胡搞下去,創業絕對會夭折。
其實陳著也不確定自己能不能成功,反正雷軍是成功了。
羅永浩做得也不錯。
這套營銷模式總結起來,就是“一個有魅力的創始人一個有故事的產品一群有情懷的創業團隊”。
沒有故事和情懷也不打緊,總之可以編出來的,但是創始人一定要有個人魅力。
不過這種創業模式,需要創始人一直處在風口浪尖之上,甚至起步之初就不能平靜,一定要搞出點動靜出來。
就像登報這個行為,彆人又不知道是超能力的緣故,他們隻會震驚“臥槽!溯回信息科技的創始人,中大學生陳著居然登報了!”。
實際上,歸根究底也隻是廣告宣傳。
因此麵對父親的疑惑和質疑,陳著聳聳肩膀說道:“我想試一試,夭折了也不打緊,如果一年半後以後不能見效的話,那我就收心考研了。”
所以說年輕就是好,試錯成本實在太低了。
一年半後哪怕失敗了,陳著也才大二剛結束而已,一點都不耽誤人生的其他選擇。
就好像賈斯丁比伯,經曆了爆紅、作死、低穀沉寂、重返巔峰回過頭再看看,他才25歲。
陳培鬆聽到兒子表示一半年以後不見效就準備考研,頓時好像吃了一顆定心丸。
按照自己的人生經驗來判斷,陳培鬆覺得這種創業不可能成功。